2024年, 第4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31
  

  • 全选
    |
    综述专论
  • 庞云娟, 刘康连, 梁晓玲, 赖馥茜, 周德华, 李翔朝, 黎强, 樊文研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285-129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的关键实验操作,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的方法设计、加菌回收试验操作、菌液计数、菌液纯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和经验的总结。重点介绍了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水溶性供试品、不易溶解分散的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酵母菌总数计数、控制菌检查方法的循序实验方案;阐述了关于薄膜过滤法加菌操作的4种方式并分析其对方法结果的影响,总结了3种菌液计数的方法;详细分享了关于菌液纯度控制的操作经验,总结了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关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未来发展的4点建议:对薄膜过滤法加菌操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复核;对国抽品种开展统一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并逐步收载成册;加强药用辅料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的研究。
  • 成分分析
  • 宋艺君, 郭涛, 梁玉莹, 管庚宸, 高阳丽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293-130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陕产黄精根茎和叶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法检测陕产黄精根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所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处理,陕产黄精根茎和叶的差异指标成分,通过精准的一级质谱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同对照品图谱和软件数据库搜索,以及相关文献报道成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共鉴定得到45个成分,通过OPLS-DA,筛选出根茎和叶之间差异性化学成分26个,包括氨基酸类10个,黄酮类6个,有机酸类3个,糖类2个,香豆素类1个,生物碱类4个。结论: 陕产黄精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差异成分主要分布于根茎部,而黄酮类差异成分主要集中于叶部,为陕产黄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唐蕾, 刘伟, 陆静娴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03-130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双石通淋胶囊中丹参素钠、京尼平苷酸、黄柏碱、丹酚酸B、巴马汀、小檗碱、苍术素、丹参酮ⅡA 8个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Capcell Pak MGⅡ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水(含0.1%磷酸和0.2%三乙胺,pH=6.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检测波长分别为280 nm(0~13.4 min,丹参素钠)、238 nm(13.5~17.0 min,京尼平苷酸)、280 nm(17.1~51.0 min,黄柏碱和丹酚酸B)、345 nm(51.1.1~70.0 min,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336 nm(70.1~78.0 min,苍术素)和268 nm(78.1~90.0 min,丹参酮ⅡA)。结果: 丹参素钠、京尼平苷酸、黄柏碱、丹酚酸B、巴马汀、小檗碱、苍术素、丹参酮ⅡA 8个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 5;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98.2%、97.3%、98.1%、96.6%、97.9%、98.7%、99.6%,RSD均小于2.0%。3批样品中上述8个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47~5.51、0.93~1.44、1.00~1.07、5.72~8.67、0.64~0.69、1.62~1.90、0.055~0.088、0.29~0.44 mg·g-1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高,可用于同时测定双石通淋胶囊中8个成分的含量。
  • 何姬, 刘妍如, 段金廒, 唐志书, 宋忠兴, 赵艳婷, 游雪莲, 张德柱, 杨国伟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10-131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依据对青蛙七主要成分的表征结果,建立青蛙七薄层色谱(TLC)定性鉴别方法及一测多评(QAMS)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 TOF MS/MS)技术对青蛙七的主要成分进行表征,使用ACQUITY UPLC®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下采集信息;其次,通过TLC建立定性鉴别方法;最后,建立QAMS方法,采用Agilent 5 TC-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以鸢尾黄素为内参物,建立其与鸢尾苷及野鸢尾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通过校正因子计算3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同时与外标法(ESM)进行比较,以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UPLC-Q TOF MS共表征出青蛙七中5个含量较高的异黄酮类成分(鸢尾苷、鸢尾甲苷B、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鸢尾黄酮A)。建立了鸢尾苷、鸢尾甲苷B、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4个成分的TLC鉴别法。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3个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100.8%,RSD为1.1%~2.9%,鸢尾苷、野鸢尾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114 5、0.827 0,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RSD<5%);采用QAMS法测定的10个不同产地青蛙七中3个成分含量与ESM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以表征的青蛙七药材的成分为基础,选择含量较高且稳定的成分建立的TLC和QAMS方法简便、稳定,可用于青蛙七药材定性定量分析及质量评价。
  • 唐飞飞, 丁昊玥, 方丹纯, 陈芳, 张静妍, 吴晓青, 谭睿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20-133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同时测定花椒和竹叶花椒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的含量,比较黄酮成分含量差异。方法: 花椒甲醇提取液分析,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 35 ℃,检测波长 360 nm,进样量 10 μL。以金丝桃苷为内标,计算其他 3 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花椒和竹叶花椒中4个黄酮成分的含量。结果: 4个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在花椒和竹叶花椒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 99.3%~105.1%和91.9%~99.8%。花椒和竹叶花椒中4个黄酮成分含量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在 0.05%~3.37%和0.02%~3.28%,QAMS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ESM)接近。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花椒中黄酮总量显著高于竹叶花椒,可为全面评价花椒和竹叶花椒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 果佳慧, 蔡于罗, 田伟, 高乐, 李葆林, 甄亚钦, 牛丽颖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31-134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 TOF MS/MS)技术,系统表征地胆草中化学成分并同时测定其中13个化学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异绿原酸C、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异地胆草种内酯、地胆草种内酯)的含量。方法: 采用UPLC-Q TOF MS/MS技术,结合顺序窗口采集所有理论质谱模式(SWATH),采集不同批次地胆草样品的数据。使用Waters HSS T3 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5 ℃,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合对照品信息,参考相关文献完成对地胆草中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同时建立地胆草中13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地胆草中初步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有机酸类20个,黄酮类7个,倍半萜内酯类6个,香豆素类1个及其他成分2个;含量测定的13个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 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等均符合要求,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9%~103.5%,RSD≤3.8%。不同批次地胆草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似,但13个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UPLC-Q TOF MS/MS方法,可同时对地胆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准确,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以为地胆草的质量控制及开发提供方法参考及数据支撑。
  • 濮恒婷, 刘静, 许卉, 刘阳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43-1347.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低场与高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盐酸吡哆辛的含量,比较分析方法学验证结果和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 分别使用80 MHz低场核磁共振仪和500 MHz高场核磁共振仪,以氘代水为溶剂,马来酸为内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法进行分析方法学验证,并测定盐酸吡哆辛含量。结果: 盐酸吡哆辛在10~30 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场与高场核磁共振仪测定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和0.999 6;5次测定结果精密度,低场和高场核磁共振仪的RSD分别为1.4%和0.040%;含量测定结果为100.4%和100.8%,与质量平衡法结果(100.0%)基本一致,重复性RSD均为0.20%。对相同浓度样品,高场核磁共振信噪比(S/N)约为低场核磁共振的100倍,半峰宽为低场核磁的1/15。结论: 低场与高场核磁共振仪在盐酸吡哆辛含量测定中均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但低场核磁共振仪只适用于结构较简单的化合物。实际含量测定过程中,需要根据待测样品结构及溶解性选择适当的仪器。
  • 生物检定
  • 王静, 吴志生, 赵小军, 赵静, 郇星月, 郭新雨, 王恺怡, 何晗, 姚景春, 关永霞, 李市荣, 张贵民, 王逸飞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48-135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方法,实现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4种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相互作用及验证研究。方法: 以砷化镓(AlGaAs/GaAs)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HEMT)半导体材料为传感元件, MIF为生物元件,构建MIF-HEMT生物传感器,开展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相互作用的强度表征。进一步建立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记录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低、中、高剂量药物组中性粒细胞迁移数目,计算药物炎症抑制率。结果: 盐酸西替利嗪与MIF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D值达7.05×10-13 mol·L-1,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作用的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34×10-8、1.94×10-7和2.44×10-8 mol·L-1,均与MIF有结合作用。进一步采用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进行验证,发现4种抗组胺药均能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其中100 μmol·L-1盐酸西替利嗪对中性粒细胞迁移抑制率达到68.5%。结论: 本研究通过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实验,实现了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MIF相互作用研究,进一步验证了MIF是抗组胺药物发挥药效的潜在靶点,为药物疗效与作用靶点关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黄雅阳, 刘亚雄, 萧晓彤, 罗卓雅, 杨志业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56-136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麸炒僵蚕汤剂的多肽组成,并虚拟筛选具有GAT-1结合活性的抗癫痫多肽。方法: 利用基于微升流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μLC-MS/MS)的多肽组学技术,对麸炒僵蚕汤剂的多肽成分进行广泛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模拟虚拟筛选潜在的抗癫痫活性肽,包括生物活性预测、血脑屏障通透性预测、毒性预测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多肽和靶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从麸炒僵蚕汤剂中共鉴定得到384条多肽,从中虚拟筛选出19条结合亲和力高于对照药物的潜在抗癫痫活性多肽,其中,多肽FDHFDFDAF的结合亲和力最高,其次是EHYAWGIK,2条多肽主要通过氢键、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与GAT-1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验证了FDHFDFDAF和EHYAWGIK与GAT-1的结合稳定性。结论: 基于多肽组学和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有利于快速发现动物药的活性多肽成分,本研究对麸炒僵蚕汤剂抗癫痫活性多肽的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动物药多肽成分研究提供新思路。
  • 李玉立, 李珉, 马一星, 纪宏, 朱晓月, 何欢, 李文东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65-137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高通量检测方法,用于测定疫苗中游离甲醛含量,并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方法进行结果比对。方法: 疫苗样品不经任何前处理,直接加入顶空瓶中与衍生化试剂1%对甲基苯磺酸-乙醇溶液(1%TsOH-EtOH溶液)混合后进行测定。考察了衍生化试剂浓度、用量及最佳衍生化条件(顶空孵育温度和时间)。采用DB-624气相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程序升温,检测器为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结果: 线性范围为0.25~100 μg·mL-1(r=0.999 5),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 μg·mL-1和0.25 μg·mL-1;多种疫苗加样回收率均在94%以上,RSD均低于6%,专属性、精密度及耐用性均符合要求。多批次检测结果均与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开发并验证了1种新型衍生化试剂(1%TsOH-EtOH溶液)用于疫苗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简捷高效,并可实现高通量检测。该方法既可以解决202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中的多种溶液配制,检验步骤多以及检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又可以解决独立衍生化前处理操作带来的工作量的增加与检验效率的降低,可用于疫苗等生物制品复杂基质中的游离甲醛的测定,对于化学药品、中药及辅料中的游离甲醛的测定也有参考意义。
  • 刘景坤, 张斗胜, 范慧红, 廖海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73-137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首批L-甲硫氨酸亚砜国家药品对照品。方法: 采用红外吸收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及高分辨质谱仪对L-甲硫氨酸亚砜对照品原料进行结构确证,并检查其水分、炽灼残渣、金属元素含量、残留溶剂、有关物质,采用质量平衡法、液相色谱法及定量核磁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和计算,采用质量平衡法对其含量进行赋值,最后考察了其引湿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 试验结果确证了L-甲硫氨酸亚砜的结构,水分为0.23%,炽灼残渣为0.20%,金属元素含量为10.87 μg·g-1,有关物质为5.09%,未检出残留溶剂。以质量平衡法赋值首批L-甲硫氨酸亚砜对照品的含量为94.5%。本批次对照品含量均匀,短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证明L-甲硫氨酸亚砜短期内稳定。结论: 首批L-甲硫氨酸亚砜国家药品对照品的研制成功,可用于氨基酸类药品有关物质的检查,规范相关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 安全监测
  • 邹艳, 吴海龙, 邓丽, 胡川, 李宏名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79-138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奥拉帕利原料中的有关物质。方法: 采用YMC-Pack pro C18 AS(150 mm×4.6 mm,3 μm)色谱柱,以0.05 mol·L-1的磷酸二氢钾(用稀磷酸调pH至3.0)-甲醇-乙腈(90∶5∶5)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水(45∶45∶1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空白溶剂不干扰供试品溶液有关物质测定,系统适用性溶液中已知杂质Ⅰ~Ⅶ及未知杂质在该色谱系统中分离完好;奥拉帕利质量浓度在0.033~411.623 μg·mL-1,杂质Ⅰ~Ⅶ质量浓度均在0.05~3.0 μg·mL-1与其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其r均在0.999以上;杂质Ⅰ~Ⅶ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2.0%(RSD均小于4.0%)。结论: HPLC法检查奥拉帕利原料有关物质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可满足奥拉帕利原料有关物质检测需求。
  • 吴静芳, 陈敏余, 莫韵斯, 李玮玲, 伍良涌, 丁怡, 刘毅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87-139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测定呋塞米及其片剂中遗传毒性杂质糠醛的方法,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国家药品监管提供参考,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以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6 nm,对方法进行验证并测定6批呋塞米和148批呋塞米片中的糠醛含量。结果: 糠醛的检测限为4 ng·mL-1,定量限为12 ng·mL-1;在0.012 0~0.602 3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原料药及片剂中糠醛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RSD=0.99%)和101.4%(RSD=1.3%)。所有批次的原料药及片剂样品中均检出糠醛,使用企业I原料药的片剂中糠醛含量明显高于使用企业H原料药的片剂。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用于呋塞米及其片剂中杂质糠醛的测定。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对糠醛来源及控制策略进行讨论,为实现对呋塞米片的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 李趣嫦, 江艳芳, 赖珊, 李文靖, 林铁豪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94-139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中药丸剂生产全链条的微生物负载情况。方法: 选取一种中药丸剂处方的药材及其净药材、中间体(混合药粉、待内包丸)和成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建立,对全链条收集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鉴定,分析中药丸剂从药材到成品的微生物负载传递。结果: 不同药材的微生物含量差异较大,药材微生物污染风险因子较高的品种为紫苏叶、广藿香和白芷。紫苏叶和广藿香“药材-净药材”的生产工艺需要改进和调整。药材微生物负载与中间体和成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系。结论: 对中成药生产全链条微生物负载的研究,了解各环节微生物的传递情况,有助于发现生产过程的薄弱环节和工艺控制的关键点,对中成药生产企业改进和探索生产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思梦, 张晓博, 王元元, 韩东雷, 韩忠阳, 徐增辉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00-140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悬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并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三部<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及USP<1085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从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供试品干扰初筛试验2个方面,初步建立PBMC样本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并用此方法对3批PBMC悬液样品的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在标准曲线可靠性验证中,得到线性回归方程:lgt=2.910 9-0.300 1lgC,r=-0.999 8,阴性对照的t>3 600 s,平行管t的RSD均小于3%,表明标准曲线建立成功;干扰初筛试验结果显示,PBMC悬液在10倍稀释时对鲎试剂检测有干扰作用,在80倍稀释时回收率接近100%,表明80倍为最佳干扰稀释倍数;3批供试品的试验结果显示,在80倍稀释下,其内毒素含量均小于限值1.0 EU·mL-1,RSD均≤ 10%,阳性回收率在80.8%~100.3%,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结论: 本方法能有效定量检测PBMC悬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
  • 严卓彦, 谭宇翔, 夏瑛瑛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07-141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宏基因组测序法在药品污染细菌鉴定和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通过培养法、扩增子测序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法,对2批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中检出未知微生物的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药剂进行菌种鉴定和溯源。培养法分离得到的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生物质谱法、16srDNA测序及芽孢杆菌特异性PCR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药品和环境中均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菌株分型。宏基因组测序结果通过MetaPhlan软件进行菌株水平的分析。结果: MLST与MetaPhlan结果均显示药品与检测环境中存在同一组蜡样芽孢杆菌,显示药品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极有可能来自检测环境的污染。培养法与宏基因组测序法均在药品中检出污染微生物土壤短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及新芽孢杆菌,但扩增子测序还在环境样本中检出上述细菌,因此不能排除药品中此类污染菌来自检测环境的可能性。结论: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相比培养法,能够更全面发现具有潜在风险的微生物,同时也能准确地进行菌株水平的溯源分析,在药品污染菌鉴定与溯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冯丹阳, 孟晓丽, 沈振, 任丽宏, 丁勃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15-142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对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杂菌检查方法进行分类,并建立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决策方法。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简称<通则1105>要求),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为试验菌,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对已上市微生态活菌制品进行杂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 成分为厌氧菌或生长特性与试验菌差别较大微生物的制品,可参照《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成分中含有芽孢杆菌和肠球菌的制品,真菌计数可参照《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受成分菌的影响,非致病性杂菌无法通过方法适用性试验的产品,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控制;无法通过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的制品,可根据给药途径、用药人群等,基于风险评估后,控制部分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结论: 本研究为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杂菌检查方法提供了选择依据,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微生态活菌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 王璐, 郭志渊, 刘峰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30-143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新型填料色谱柱及流动相的筛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氨甲环酸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避免现行方法中离子对试剂的使用并降低盐的浓度。方法: 采用Thermo Mixed-mode WCX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以10 m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5.2±0.05)-水-乙腈(50∶5∶4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结果: 氨甲环酸与4个已知杂质的色谱峰均能良好分离。氨甲环酸、杂质B、杂质C、杂质D和杂质E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检测限分别为0.34、0.50、0.005 6、0.002 1、0.12 μg·mL-1;4个已知杂质的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7.4%、100.5%、98.4%和96.6%,RSD分别为3.9%、0.24%、0.52%和1.4%;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在22 h内均稳定。5批样品中其他单杂检出个数及杂质总量均优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仅添加低浓度盐即实现氨甲环酸与4个已知杂质的良好分离,适用于氨甲环酸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测定。
  • 丁豪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37-144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中钴(Co)、砷(As)、溴(Br)、镉(Cd)、锑(Sb)、钡(Ba)、铅(Pb)的迁移量,并对相容性长期放置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样品加纯化水0.75 mL,倒置复溶4 h后,用纯化水定容至5 m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待测溶液中7个元素的含量。ICP-MS工作参数:射频功率为1 550 W,采样深度为10.0 mm,载气(氩气)流量为0.50 L·min-1,雾化器泵速为0.30 r·s-1,雾化室温度为2 ℃,稀释气流量为0.74 L·min-1,重复取样次数3次,分析模式为全定量。结果: 各元素在各自的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元素加标回收率在92.0%~101.8%,应用于各加速放置点样品的检测时,除Br元素含量略有增长(增长迁移量分别为43.2、68.7、66.8 ng·mL-1)外,其余6个元素含量均远小于规定限度。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本方法结果可靠,可用于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样品中7个元素的迁移量测定。
  • 王小晶, 张晓明, 柯静, 王文丽, 张小燕, 孙莺, 郭朝晖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43-145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HPLC法研究呋塞米及其注射液的杂质谱,同时检测和分析来源于国内外多家企业的产品,评价该产品的杂质控制现状,以及注射液的主要降解杂质与处方、包装材料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YMC Hydrosphere C18(250 mm×4.6 mm,3 μm)色谱柱,以0.05%三氟乙酸溶液(pH 2.23)-甲醇-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8 nm和277 nm,柱温30 ℃。计算各杂质与呋塞米的相对保留时间(RRT),已知杂质采用加校正因子(f)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未知杂质为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结果: 建立了呋塞米及其注射液中11个已知杂质和1个潜在基因毒杂质的检测方法,各杂质分离度均符合要求,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归属了各杂质来源。2~3家企业注射液中降解杂质C和降解杂质G的检出量比ICH的鉴定限度大0.2%,5家企业注射液中潜在基因毒杂质糠醛的检出量远高于参比制剂。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呋塞米及其注射液中杂质的快速检测分析,国内只有2家企业生产的注射液杂质控制水平基本与参比制剂一致,其他企业需优化处方和包装材料,本研究可为提高呋塞米注射液的安全性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 标准研讨
  • 张宁, 蒋波, 宋明辉, 杨燕, 周佳颖, 范一灵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54-146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符合USP通则<1111> <2023>(2013年前已生效)的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相关组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及质量标准。方法: 首先,对USP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制剂及饮片标准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相关组分微生物限度标准。其次,以USP通则<61> <62>为指导原则,开发适用于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相关组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采用平皿倾注法分别对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2个组分苦参和白土苓的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采用直接接种法对控制菌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最后,综合采用MALDI/TOF MS微生物鉴定方法及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的污染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进一步对污染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危害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符合USP要求的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相关组分微生物限度标准;复方苦参提取物及其2个组分苦参和白土苓的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回收比值均在0.5~2.0,控制菌方法适用性试验中阳性对照菌株均能够生长,符合USP要求;40株污染微生物根据鉴定结果涉及13个种5个属,主要涵盖不同种类的芽孢杆菌属(87.5%)、肠杆菌属(10%)及假单胞菌属(2.5%);污染微生物均为危害性较小的条件致病菌。结论: 建立了苦参、白土苓及复方苦参提取物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明确了上述产品的污染微生物种群分布和危害分析,完善了该中药制剂及其组分微生物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