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类民族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专栏
黄瑞, 戴胜云, 吴东雪, 马晓军, 刘杰, 过立农, 道尔加拉, 敬松, 马双成, 郑健
目的:对新疆紫草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质量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性状对比和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新疆紫草野生品与3个不同地区栽培品的差异性成分。方法:分别采集新疆紫草野生品与栽培品,对其性状进行对比;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甲酸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5 nm,流速0.2 mL·min-1,对48批野生品和栽培品中的右旋紫草素、乙酰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异丁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异戊酰紫草素6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分析野生品和栽培品中的差异性成分。结果:新疆紫草野生品与栽培品在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3.4%~102.9%,RSD<3.0%,不同批次新疆紫草中6个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野生品中右旋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含量均明显高于栽培品,说明野生品与栽培品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建立的PCA模型可区分野生品和栽培品,且通过OPLS-DA确定了异丁酰紫草素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是野生品和栽培品中的2个差异性成分。结论:通过对比野生品和栽培品的木心大小、栓皮卷曲程度以及特异性气味,可对二者进行初步鉴别;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专属性强,稳定可行;确定了新疆紫草野生品与3个不同地区栽培品的差异性成分,为新疆紫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为扩大紫草药源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