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专论
    王静文, 文强, 彭玉帅, 赵文, 尹利辉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42-185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364
    目的:长效注射剂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优势,由于长效注射剂的多样性,现有药典方法和监管指南尚未提供针对长效注射剂的体外释药检查方法,这增加了这些制剂的研发和审批时间。本文回顾了用于研究长效注射剂体外释放度的检查方法,包括药典方法和非药典方法,如流通池法、取样分离法、透析法等,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开发长效注射剂体外释药检查方法提供参考,缩短长效注射剂的研发周期。
  • 生物检定·代谢分析
    王卫华, 雷帆, 李成功, 孙虹, 胡时先, 邢东明, 任宾, 郝娟, 杜力军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09-192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23
    目的:研究参葛补肾胶囊中葛根素和淫羊藿苷在小鼠血浆及脑内海马核团动力学和海马抑郁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参葛补肾胶囊体内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与海马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运用UPLC-MS/MS-ABSCIEX QTRAP 5500三重四极杆串联线性离子阱质谱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T3(50 mm×2.1 mm, 1.8 μm)色谱柱,以0.05%甲酸水-含0.05%甲酸的乙腈甲醇溶液(1∶1)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对正常小鼠灌胃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及海马中葛根素、淫羊藿苷测试分析。用Western blot方法表达海马蛋白。结果:口服给药后血浆和海马均检测到葛根素和淫羊藿苷,其中血浆葛根素半衰期(t1/2)为2.45 h, 淫羊藿苷t1/2为3.59 h;海马葛根素t1/2为4.37 h,淫羊藿苷t1/2为8.5 h。葛根素血浆浓度占给药量的27.3%,淫羊藿苷血浆浓度占给药量的1.34%。海马葛根素占吸收入血葛根素的2.47%,海马淫羊藿苷占吸收入血淫羊藿苷的73.56%。给药后海马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下游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受体B(TrkB)、溶质载体转运体6a4(SLC6A4)、糖皮质激素受体(GR)、μ阿片受体(MOR)等蛋白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淫羊藿苷与NRSF表达呈现明显负相关,葛根素与BDNF-TrkB、MOR表现出明显正相关,GR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小鼠口服参葛补肾胶囊后,葛根素和淫羊藿苷均能进吸收进入血液且分布于海马,淫羊藿苷较葛根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并在海马分布。海马相关蛋白表达与葛根素、淫羊藿苷浓度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提示2个成分的作用靶点与这些蛋白有关。本研究为参葛补肾胶囊药代动力学及其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 干细胞产品质量研究与检测专栏
    杨英,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4-1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1299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不同程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再生医学和多种疾病治疗领域有重要作用。建立干细胞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标准是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条件。本文综述了干细胞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法规和指南,并对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有效性和其他常规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和质量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进一步拓展至基因修饰的干细胞产品及干细胞来源的功能细胞和外泌体的质量研究方法。
  • 干细胞产品质量研究与检测专栏
    王瑶, 房吉庆, 袁子维, 李瑶玲, 杨英,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2-1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1325
    目的: 建立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应用于MSCs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采用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等诱导MSCs成骨分化,诱导后用茜素红S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能力;采用IBMX、罗格列酮等诱导MSCs成脂分化,诱导后用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分化能力;采用ITS、TGF-β3等诱导MSCs成软骨分化,诱导后用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采用细胞共培养和ELISA方法检测MSC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将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后与MSCs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10、TNFα表达水平;采用CFSE标记细胞法、CD3/CD28刺激PBMC活化法和细胞共培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能力。结果: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05、CD73和CD90表达均≥95%,CD45、CD34、CD14、CD19和HLA-DR表达≤2%;MSCs经成骨诱导分化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色钙结节;MSCs经成脂诱导分化后显微镜下可见红色的脂质空泡,呈典型的脂质分化;MSCs经软骨诱导分化形成软骨细胞球,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软骨陷窝;MSCs与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共培养后,MSCs能刺激IL-10表达增多,并下调TNFα分泌;MSCs对CD3/CD28活化后的PBM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6.4%。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MSCs表面标志物、分化能力、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和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检测方法,可用于MSCs产品生物学活性检测。
  • 成分分析
    马启风, 张淼, 王艺霏, 罗健顺, 初奇, 席庆菊, 邱智东, 高红梅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63-187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93
    目的:建立大青龙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测定其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及其转移率,研究大青龙汤物质基准量值传递规律,为大青龙汤复方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制备15批大青龙汤物质基准,测定出膏率;建立HPLC法,采用Dikma Plati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0.15%磷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07 nm,进样体积10 μL,测定物质基准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肉桂酸的含量;以0.05%磷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 nm,测定物质基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计算其转移率,开展饮片到物质基准量值传递分析。结果:15批大青龙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相似度≥0.921,图谱标定了15个共有峰,其中8个来自麻黄,3个来自桂枝,2个来自炒甘草,2个来自燀苦杏仁;指标性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肉桂酸、甘草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4%~1.30%、0.56%~1.02%、0.70%~1.25%、0.18%~0.32%、0.05%~0.10%、0.46%~1.23%,转移率分别为41.67%~59.47%、42.66%~59.74%、17.59%~36.34%、21.48%~44.75%、31.06%~48.89%、12.95%~25.15%,物质基准出膏率为11.98%~13.38%。结论:指纹图谱结合出膏率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对大青龙汤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研究,初步建立了科学稳定的物质基准质量评价方法,为后期复方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专论
    斯子豪, 金武燮, 潘丽, 张鹏森, 谷丽华, 吴立宏, 杨莉, 王峥涛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39-5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71
    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平面色谱技术,具有经济、灵活,高通量,直观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领域的成分分离分析。其中固定相类型是影响薄层色谱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例,目前使用的薄层色谱固定相包括硅胶、聚酰胺和纤维素。本文对薄层色谱这3种固定相的特点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论述。针对野菊花、葶苈子、菟丝子、木蝴蝶、肉苁蓉、蒲黄和儿茶7味中药材为代表的聚酰胺或纤维素薄层方法存在的不足,平行建立了以硅胶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该方法斑点丰富,分离度良好,说明硅胶固定相薄层板对部分黄酮、酚酸类成分具有分析优势,该研究结果为相关中药的标准提升提供了参考。本文同时依据薄层色谱法的要素组成探讨了薄层色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综述专论
    王华光, 龙江, 张莹, 丁贤, 张静慧, 刘心娟, 安卓玲, 郝建宇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27-184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58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分支学科,通过高通量组学技术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变化,并探究这种变化与疾病病因或演变的关系,为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和疾病筛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同时应用网络共享数据库可以深入探讨代谢通路的变化。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位居第2的恶性肿瘤,寻找有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意义重大。本文将重点介绍近5年在不同基质中进行的寻找CRC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为CRC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
  • 干细胞产品质量研究与检测专栏
    陈晓菲, 李慧婷, 董莹莹, 曹译丹, 付欣悦, 刘明月, 张瑞瑞, 王艳辉, 王新乐, 崔梦姗, 张峒, 庞琳,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20-2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133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价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的成瘤性风险。方法: 针对端粒酶催化亚基(TERT)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TERT基因的引物和探针进行优化筛选,同时设置内参基因的引物和探针,在一个反应体系内使用双色荧光探针进行多重定量PCR反应,建立RT-qPCR探针法。应用该法对人间充质干细胞中是否表达TERT基因来间接判断细胞中是否存在端粒酶活性。结果: 该方法可稳定特异地检测到阳性对照细胞293T/17的TERT基因,Ct平均值为23.96,RSD为1.5%。内参基因GAPDH均可以正常检出,Ct平均值为14.13,RSD为1.3%。阴性对照细胞MRC-5内参基因GAPDH可以正常检出,Ct平均值为12.81,RSD为0.46%,TERT基因未检出,该细胞端粒酶活性为阴性。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内参基因GAPDH可以正常检出,Ct平均值为13.01,RSD为3.8%,TERT基因未检出,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的端粒酶活性为阴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RT-qPCR探针法重复性好,特异性高,能够准确检测端粒酶阳性细胞催化亚基mRNA的转录。可用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分析,间接评估间充质干细胞成瘤性风险。
  • 成分分析
    覃翔, 梁洁, 陈壮, 梁国成, 黄蓓, 黄燕琼, 余彤彤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85-189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67
    目的:建立坐浴安散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一测多评法开展坐浴安散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2批坐浴安散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不同批次坐浴安散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同时以大黄酸为内标参照物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建立内参物与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ESM)与QAMS法分别测定坐浴安散中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8个成分的含量,以验证QAMS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指纹图谱共标定23个共有峰,通过与混合对照品溶液比对指认出8个成分,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在0.952~0.994;CA将12批坐浴安散样品分为3类;PCA显示不同批次的坐浴安散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提取影响坐浴安散质量评价的主成分5个;OPLS-DA在23个共有峰中筛选出13个导致不同批次坐浴安散样品间质量差异的潜在标志成分(VIP>1);QAMS计算值与ESM测定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准确、简便,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为坐浴安散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
  • 成分分析
    常道潇, 耿小秀, 李辉, 温锦荣, 王震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75-188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565
    目的:建立固精麦斯哈片HPLC特征图谱,并运用化学模式识别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采用Welch Xtimate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0 min,5%A→15%A;10~20 min,15%A;20~40 min,15%A→40%A;40~65 min,40%A→70%A;65~66 min,70%A→90%A;66~80 min,90%A;80~81 min,90%A→5%A;81~85 min,5%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 ℃。建立固精麦斯哈片特征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建立了固精麦斯哈片的特征图谱,从10批样品中共确定2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绿原酸、苦番红花素、异槲皮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丁香酚。10批固精麦斯哈片特征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结果均大于0.98,聚类分析按照欧氏距离为10可将样品分为2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5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来自丁香、玫瑰花和熏鲁香药材。结论:本次建立的固精麦斯哈片HPLC特征图谱方法高效可行,重复性好,可为本品质量标准提高研究提供参考。
  • 生物检定·代谢分析
    范一灵, 李琼琼, 王培恩, 杨美成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99-190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357
    目的:筛选适用于制药环境中寡营养微生物的监测方法,了解制药用水及洁净环境等寡营养条件下的生物负载及微生物特征。方法:通过比较R2A和TSA培养基对实验室纯水中微生物在不同温度、培养基及培养时间的计数结果比较,优化寡营养条件下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检测方法。以传统方法与寡营养检测方法同时开展制药生产环境中寡营养微生物的监测,结合16s rDNA测序和MALDI-TOF MS等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开展多相微生物鉴定及分析。结果:菌落计数方法、培养基种类和培养时间在微生物计数中有显著性影响,采用寡营养R2A培养基分离环境微生物的效果优于TSA培养基。上述2种培养基的微生物分离谱差异较大,在R2A培养基中革兰阴性菌的分离率可达37.0%,在TSA培养基中革兰阴性菌的分离率仅为14.0%。此外,初次分离于R2A培养基的多株条件致病微生物在TSA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在传统监测方案中易被漏检。结论:随着制药工艺的发展,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的人源性微生物污染比例将逐步下降,适时选用寡营养微生物监测方法作为传统技术的补充,有助于在早期发现生产环境中潜在的不可接受微生物污染风险。
  • 质量分析
    谢莉, 粟立, 肖瑶, 张蓉琴, 郑萍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2004-201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812
    目的:建立激光衍射法用于测定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粒度分布。方法: 采用Mastersizer 3000 激光粒度分析仪和Hydro SV 型湿法进样器,样品超声混匀后立即注入样品池,折射率为1.592,吸收率为0.01,分散介质为0.5%吐温-80的布地奈德饱和溶液,其折射率为1.33,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1,遮光度为6%~12%。结果: 方法学精密度考察结果D50的RSD小于2.0%,D10D90的RSD均小于5.0%;3批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粒度分布的D90均小于5 μm。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粒度分布测定。
  • 安全监测
    宋金红, 孙国祥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56-16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1-0040
    目的: 建立克立硼罗软膏体外透皮方法,为克立硼罗软膏生物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克立硼罗软膏渗透量,采用垂直式的Franz扩散池法研究软膏体外释放特性。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乙腈(60∶40)为流动相,流速1.5 mL · 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样品色谱图中克立硼罗峰形良好;阴性样品色谱图中在克立硼罗位置未出峰,不干扰测定;克立硼罗质量浓度在0.026~21.02 μg · 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重复性6份试验中,将自制品与参比制剂最大渗透速率(Jmax)的均值进行比较,比值为0.94;同时对Jmax进行置信区间计算,考察90%置信区间为87.9%~102.0%;各样品质量守恒百分比为94.1%~101.1%(n=12);对照品溶液室温放置26 h,峰面积的RSD为0.44%,自制品及参比制剂分别于室温、32 ℃水浴放置26 h,峰面积的RSD为0.78%~1.1%,说明溶液稳定性较好。对3批样品检测,自制品和参比制剂的Jmax均值的比值均在0.92~0.97范围内,同时对Jmax进行置信区间计算,考察90%置信区间为84.8%~100.7%。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方法选择性高,专属性强,准确度较高。
  • 安全监测
    刘闪闪, 谭斯尹, 宋叶, 冼乐尧, 范耀耀, 罗宇琴, 李国卫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51-1957.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75
    目的:建立基于SNP位点的特异性PCR技术对土鳖虫(地鳖)配方颗粒及其混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通过分析土鳖虫与其常见伪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Ⅰ)序列,寻找土鳖虫SNP变异位点,设计出特异性引物TBC-F(5’-TTCTTGTTGGCAAGCAGTATAAT-3’)和TBC-R(5’-AACTACTGCTCAAACAAATAATGGA-3’)。采用三步法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通过方法优化,确立最佳反应体系,同时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将PCR扩增产物进行一代测序。结果:在退火温度为55~57 ℃,循环数为37次的扩增条件下,21批土鳖虫药材、20批标准汤剂及其19批配方颗粒经PCR扩增及凝胶电泳检测后,在237 bp处有单一明亮的特异性条带,其伪品无条带,试验结果与一代测序结果一致,为地鳖。结论:建立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准确对土鳖虫药材、标准汤剂冻干粉、配方颗粒成品进行鉴别,为土鳖虫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安全监测
    徐树娟, 张磊, 马淑凤, 付霞, 卢娜, 吴传立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67-197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49
    目的:建立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中2个有关物质(N-去乙酰高乌甲素和冉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300-5-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0.04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乙腈(68∶17∶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2 nm,流速0.8 mL·min-1,柱温37 ℃,进样体积10 μL。绘制氢溴酸高乌甲素和2个杂质的线性方程,分别以斜率计算各杂质相对于氢溴酸高乌甲素的校正因子,用相对保留时间确定各杂质的位置。测定4家企业共25批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中2个杂质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方法能较好地分离氢溴酸高乌甲素与2个杂质。N-去乙酰高乌甲素和冉乌头碱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1.20和1.39,校正因子分别为1.23和0.94。氢溴酸高乌甲素、N-去乙酰高乌甲素和冉乌头碱质量浓度分别在0.951 7~38.07、1.047~41.87和1.001~40.02 μg·mL-1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为1.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5%和100.5%,RSD均小于2.0%,检测限分别为0.095、0.10和0.10 μg·mL-1,定量限分别为0.32、0.35 和0.33 μg·mL-1。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得25批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中N-去乙酰高乌甲素的含量为0.31%~0.82%,冉乌头碱的含量为0~0.09%,与外标法测定结果一致。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可准确测定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 过程控制·标准研讨
    刘霏霏, 王玉珠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44-195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74
    目的: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般需要进行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检测,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十分重要,其中基质效应考察是检测方法验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研ICH、NMPA、FDA和EMA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检索国内外基质效应有关文献,结合实际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学验证中基质效应考察的案例,探讨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检测中基质效应考察的方法,从而保证基质效应考察的合规性,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学验证规范化,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实现生物样品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的最优化。
  • 过程控制·标准研讨
    王小亮, 牛龙青, 张秉华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23-193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357
    目的:建立在线原位测定多潘立酮片在流化床制粒干燥过程中颗粒水分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 方法:使用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在线原位收集多潘立酮片制粒干燥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在不同的干燥时间取样以获得不同水分的建模样品,采用一阶导数(FD),多元散射校正(MSC)和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1 100~1 600 nm波段,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包括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和范围、耐用性。结果: 所建模型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79 7,决定系数(R2)为0.994 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92 3,R2为0.986 0。方法学验证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结论: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应用于在线原位测定多潘立酮片颗粒的含水量是可行的,为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在线原位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成分分析
    郭晓晗, 丁一明, 张宇, 杨建波, 康帅, 荆文光, 程显隆, 魏锋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72-8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323
    目的: 建立苏合香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并测定苏合香中3个成分(肉桂酸、肉桂酸肉桂酯、肉桂酸-3-苯基丙酯)的含量,旨在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形态市售苏合香的质量,为进口药材苏合香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PLC法,使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 1.7 µm)色谱柱,以乙腈-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 · min-1,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5 ℃。建立苏合香药材特征图谱,并测定不同来源苏合香药材的3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ChemPattern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等化学计量方法对苏合香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12批苏合香药材特征图谱共确定10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特征峰;3个成分(肉桂酸、肉桂酸肉桂酯、肉桂酸-3-苯基丙酯)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8%(RSD=1.3%)、105.8%(RSD=1.2%)、99.2%(RSD=1.8%)。12批苏合香中3个成分含量的分别为2.74%~3.69%、28.21%~30.63%、16.89%~20.98%。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为苏合香药材质量标准提供整体质量控制依据;结合产地调研信息,对苏合香基原的扩充以及不同国家苏合香标准的协调、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成分分析
    欧阳辉发, 李林致, 吴佳颖, 胡慧玲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852-186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16
    目的:通过对羌活和宽叶羌活2个品种中所含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进行气味分析,为快速、准确鉴别2种羌活挥发油差异提供良好可行的方法,丰富传统评价内涵的同时,为以挥发油为主的提取物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感官评价和电子鼻技术对2种羌活挥发油样品进行气味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对获得的电子鼻数据进行分析与识别,建立Fisher判别和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判别2种无损检测模型对样品进行品种区分。结果: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松脂味、清凉味和木质味是2种羌活挥发油的主要气味特征;变质腐竹味是影响2种羌活挥发油接受度与区分度的关键气味属性,且宽叶羌活挥发油中变质腐竹味气味属性比羌活挥发油的更加强烈;电子鼻结果显示,宽叶羌活挥发油中氮氧类化合物的响应值明显高于羌活挥发油,而氢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的响应值相较于羌活挥发油略低;Fisher判别模型对2种羌活挥发油的训练集与预测集的总体判别率分别为93.8%和87.5%,MLP神经网络判别模型对2种羌活挥发油的训练集与预测集的总体判别率分别为89.3%和91.7%。其中,MLP模型适用于判别羌活挥发油,而Fisher模型更适用于判别宽叶羌活挥发油。结论:人工感官与智能感官结合,从主观与客观2个层面进行表征,可明确2种羌活挥发油的气味差异;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和MLP判别模型可快速、准确鉴别2种羌活挥发油,可在传统评价角度为羌活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奠定前期基础,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干细胞产品质量研究与检测专栏
    张峒, 陈晓菲, 董莹莹, 曹译丹, 王艳辉, 李慧婷, 刘明月, 王新乐, 崔梦姗, 付欣悦, 张瑞瑞, 庞琳,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30-3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1301
    目的: 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设计和制备同时含有多种DNA病毒基因片段的假病毒,作为阳性对照品用于分子检测领域的人源病毒检测,弥补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缺少野生型病毒对照的不足。方法: 采用腺相关病毒载体作为假病毒的骨架,分别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18型(包括HPV18-1、HPV18-2)和人多瘤病毒HPyV 3种病毒共4个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1个病毒载体,通过多质粒共转染的方法进行腺相关病毒假病毒的包装。通过细胞感染实验确认假病毒的感染活性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假病毒基因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假病毒中HPV16、HPV18-1、HPV18-2和HPyV基因组滴度分别为7.77×108、6.77×108、7.04×108、1.24×109 copies · mL-1。假病毒感染293T/17细胞48 h后,用荧光定量PCR可检测到细胞内假病毒包装的HPV16、HPV18-1、HPV18-2和HPyV的病毒基因序列,其拷贝数分别为1.30×106、6.59×105、6.27×105、4.17×106 copies · mL-1。平行实验制备的报告基因假病毒感染293T/17细胞48 h后,该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进一步表明该假病毒具有感染活性。假病毒作为阳性对照在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适用性验证,4种病毒基因片段的核酸提取荧光定量PCR回收率分别为94.4%、70.7%、83.1%和90.9%。结论: 本研究腺相关病毒包装方法可以产生具有感染活性的多病毒基因假病毒,该假病毒在干细胞样品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查中可作为阳性对照代替多种野生型病毒,不仅降低了阳性对照制备成本,而且更具有生物安全性,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对qPCR方法从基因提取到基因扩增整个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 质量分析
    朱绍洲, 樊丽姣, 张拓, 孙葭北, 姚静, 黄海伟, 张庆生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97-200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12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环形离子淌度质谱(Cyclic IMS)检测套索多肽类复杂药物构象(拓扑异构体)的可行性及潜在应用。方法:以Mccj25及Rubrinodin套索多肽为药物分析模型,将2种化合物分别于0、50、80 ℃处理4 h,采用高分辨Cyclic IMS直接进样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离、检测。结果:2种模型药物在3个温度下呈现不同的拓扑结构变化,Mccj25在3个温度下构象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稳定的拓扑结构,而Rubrinodin在3个温度下构象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Cyclic IMS中的环形淌度可精准识别复杂药物的折叠、解体等构象变化。结论:Cyclic IMS可对复杂药物的构象(拓扑异构体)进行精准分析,可识别药物微小的构象变化,方法可操作性强,重现性较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复杂药物的构象测定及质量控制。
  • 安全监测
    陈新启, 温静, 刘豪惠玲, 张梅, 焦晓林, 王尉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92-199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58
    目的:建立定量核磁共振氢谱(1H qNMR)法测定若干药用辅料中水分。方法:以苯磺酸钠为内标,重水为溶剂,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绝对定量法测定空白试样中水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与空白值进行比对,建立样品水含量定量计算公式,并对样品中水分进行测试和计算。结果:方法学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线性范围为试样绝对含水量0.032~0.561 mg,精密度试验 RSD 为0.039%,重复性试验RSD为0.5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1H qNMR法测得DMSO-1、DMSO-2、苯磺酸钠、乙酸钠中水分分别为0.23%、0.28%、0.46%、0.28%,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典方法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建立的1H qNMR法操作快速、简便,样品用量少,结果较准确,可用于一些药用辅料中水含量的测定。
  • 安全监测
    左凯, 何旭峰, 黄小兰, 阳文武, 伍蓉, 曹纬国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58-196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62
    目的:分析全蝎氧化酸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鉴定引起全蝎哈喇味的主要成分。方法:对全蝎样品进行50 d的加速氧化实验,从0 d开始,每隔10 d进行样品感官评价,同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检测其挥发性成分,共得6组数据。将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计算机检索,结果与NIST20数据库匹配,鉴定其化学结构,同时以2-辛醇为内标,计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全蝎哈喇味的主要成分。结果:从全蝎中共检出醛类、酸类、呋喃类等挥发性成分51个,其中43个为6组数据所共有。不同氧化阶段全蝎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均值为101.33 mg·kg-1,占比54.45%,其次是酸类物质,均值为52.01 mg·kg-1,占比27.95%。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全蝎出现哈喇味,当氧化50 d后,出现重度哈喇味;同时各类别挥发性成分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庚醛、壬醛、正辛醛、2-丁基-2-辛烯醛、4-氧代-2-壬烯醛、己酸、2-正戊基呋喃含量增幅明显,增长倍数为4倍~44倍。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特征值>1的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的特征值为40.451,特征值贡献率为79.32%,主要影响因子为醛类、酸类、呋喃类物质。聚类分析将6组样品分为4类,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结论:庚醛、壬醛、正辛醛、2-丁基-2-辛烯醛、4-氧代-2-壬烯醛、己酸、2-正戊基呋喃7个挥发性成分是全蝎产生哈喇味的主要物质;本试验为开发简捷、精准监测全蝎氧化酸败过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为全蝎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研究基础。
  • 成分分析
    于婷, 沈敏, 黄杰, 张天娇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5): 843-85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8
    目的: 研制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冰冻人全血国家标准品。方法: 收集无明显溶血、黄疸、脂血的抗凝全血样品,混合传染病四项全阴的全血,-20 ℃以下冷冻48 h以上,解冻后离心(4 000×g,10 min),弃沉淀,加入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依维莫司的纯品原料,配制成目标浓度,充分混匀,再分装制备成2个水平标准品。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和线性回归法评估标准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采用参考方法为标准品定值,并计算不确定度;最后再进行互换性评估。结果: 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依维莫司水平Ⅰ的均匀性检验F值分别为1.492 1、1.395 6、1.432 8和1.060 2,水平Ⅱ的均匀性检验F值分别为1.441 2、1.476 1、1.458 0和1.454 6,均<F0.05;标准品水平Ⅰ在20~25 ℃和2~8 ℃条件下可稳定10 d,-20 ℃条件下可稳定30 d;标准品水平Ⅱ在20~25 ℃条件下可稳定10 d,在2~8 ℃、-20 ℃条件下可稳定30 d。定值结果(k=2):环孢霉素A水平Ⅰ为(105.6±8.9)ng · mL-1,水平Ⅱ为(419.8±32.8)ng · mL-1;他克莫司水平Ⅰ为(5.4±0.4)ng · mL-1,水平Ⅱ为(17.0±1.8)ng · mL-1;西罗莫司水平Ⅰ为(5.0±0.3)ng · mL-1,水平Ⅱ为(15.7±1.1)ng · mL-1;依维莫司水平Ⅰ为(4.8±0.2)ng · mL-1,水平Ⅱ为(10.2±0.6)ng · mL-1。2个水平标准品浓度均在新鲜全血样本的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范围内,互换性良好。结论: 该批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冰冻人全血国家标准品均匀稳定,具有互换性,定值准确,可作为国家标准品用于这4项免疫抑制剂检测的校准,对检测结果的标准化和一致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安全监测
    彭彦, 杨直, 成立, 林丽琴, 陈刘伟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83-199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12
    目的: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法建立医用冷敷贴中17个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该法适用于常见医用冷敷贴基质。方法:重点考察了固相萃取柱类型、洗脱溶剂种类及溶剂用量。样品用甲醇超声提取后,与水以1∶9的比例混合,经Agilent Bond Elut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以甲醇-异丙醇(1∶1)进行洗脱,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含0.5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下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结果:17个化合物在相应的测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该方法的检测限(LOD)为0.01~13.32 μg·g-1,定量限(LOQ)为0.02~26.64 μg·g-1。在3种加样水平下,回收率范围为77.7%~108.5%,RSD(n=6)为0.62%~4.7%。应用本方法对35批次医用冷敷贴样品进行分析检测,结果8批次检出双氯芬酸钠,每片检出量为0.09~27.55 m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用于医用冷敷贴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为检测医用冷敷贴中的非法添加提供了技术支持。
  • 安全监测
    张春丽, 周小华, 施海蔚, 袁耀佐, 王娅, 唐辉, 王保成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64-17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52
    目的: 参照ICH Q3A的要求,对代表性药用辅料苯扎氯铵样品中含量>0.1%的未知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及来源归属。方法: 运用新建立的适合于苯扎氯铵有关物质结构推定的LC-MS方法,采用Acclaim 120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A)-20 mmol · L-1的甲酸铵水溶液(pH 3.5) (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 · min-1,柱后分流(1 ∶ 3);采用电喷雾离子源,选择正离子模式进行扫描,采集代表性样品中主成分和未知杂质的质谱信息,借助“诊断碎片离子延伸策略”对未知杂质结构进行推定,通过比较未知杂质与对照品的色谱质谱行为,对未知杂质进行结构确证,并对色谱系统中检出杂质进行来源归属和毒性预测。结果: 采用新建立的LC-MS方法,在苯扎氯铵代表性样品中共检出5个未知杂质,并推定了结构,利用商业途径获得的2个杂质对照品及定向合成的另外2个杂质对照品对其中4个杂质结构进行了确证,杂质D为二苄基二甲基氯化铵,杂质E为甲基二苄胺,杂质G为N-甲基-N-十二烷基苄胺,杂质H为N,N-二苄基-N-甲基十二烷-1-氯化铵,杂质F可能是分子式为C15H17N的同分异构体。Nexus 2.6.0软件预测结果显示,上述杂质均为5类杂质,无基因毒性;此外,还利用杂质对照品,对USP苯扎氯铵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中检测的4个未知杂质进行了定位。结论: 本文对苯扎氯铵潜在杂质的结构及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完善国内外药典标准及提高苯扎氯铵的质量控制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 综述专论
    黄盈, 梁成罡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51-5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97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人体生殖和代谢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hCG可以用于辅助生殖和治疗不孕不育症,还能用于治疗性机能障碍,如阳痿、隐睾以及侏儒症等,作为内分泌系统药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简述了hCG的应用、分子结构、受体结构、信号通路和生物活性检测方法等内容。此外,对hCG药物的发展和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提出了展望。
  • 成分分析
    陈文龙, 何健, 陶柒琪, 陈智超, 周灵佳, 陈芝蓄, 江正瑾, 张婷婷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81-9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04
    目的: 研究中药虎杖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发挥降糖功效的作用物质基础。方法: 整合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微流分收集装置、活性检测通道和高分辨质谱仪4大模块,搭建高通量活性轮廓分析平台;并引入制备液相色谱对虎杖提取液进行分段富集,通过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微流分收集参数和多孔板中的酶活性检测方法等,实现虎杖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快速筛选。结果: 从虎杖中筛出28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中儿茶素-3-O-没食子酰基和原花青素B2-3''-O-没食子酸酯的抑制活性IC50达到了(9.49±1.93)μmol · L-1和(69.94±8.14)μmol · L-1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中药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高通量与高分辨筛选,为阐明虎杖降糖的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 安全监测
    卢华, 朱茜, 钟卓伶, 高小艳, 杨婧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75-198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14
    目的:建立一种足用冷敷凝露中22种非法添加药物的识别及其中4种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通过高分辨液质联用法(UPLC-HRMS/MS),采用Hypersil GOLDTM VANQUISH C18 (2.1 mm×100 mm,1.9 μm)色谱柱,以10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 ℃,流速0.2 mL·min-1,采用ESI离子源,正负切换扫描模式进行定性分析。以相同质谱-色谱条件下,对照品和样品的保留时间,母离子和碎片离子信息均一致,确认样品中含有的非法添加药物,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过定性分析,确认样品中含有4种非法添加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氯霉素、盐酸利多卡因、硝酸咪康唑。这4种药物分别在2.542~101.7 μg·mL-1、1.410~169.161 μg·mL-1、0.002~0.2 μg·mL-1、5.184~290.304 μg·mL-1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9 9、0.999 7、0.999 9、0.999 1;检测限分别为0.015、0.143、0.001、0.833 μg·mL-1;3个浓度水平回收率分别为98.5%~104.5%、90.2%~99.4%、79.5%~84.9%、102.8%~104.3%;RSD分别为0.059%~0.28%、0.20%~0.49%、1.2%~3.1%、0.18%~0.40%;样品中4种药物的含量分别为每瓶195.05、264.10、1.24、67.00 mg。结论:定性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性好,覆盖面广;定量方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适合医疗器械物理降温设备——足用冷敷凝露中22种非法添加药物的快速识别和其中4种非法添加药物的含量测定。
  • 安全监测
    金云, 张显华, 王俊, 李金霞, 吴耀莉, 沈梦洁, 赵龙山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75-18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55
    目的: 建立HPLC-MS法检测奈玛特韦原料药3个非对映异构体。方法: 采用InfinityLab Poroshell SB-C18(150 mm×3.0 mm,2.7 μm)色谱柱,2根串联使用,以缓冲液(0.1%甲酸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以水-乙腈-甲醇(61∶19.5∶19.5)为稀释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80 ℃,进样量2 μL,样品温度5 ℃,以电喷雾离子(ESI+)作为离子源,SIM模式扫描。结果: 奈玛特韦与3个非对映异构体能够完全分离(分离度>1.5),供试品溶液在3 d内稳定性良好;非对映异构体1的定量限为0.04%,非对映异构体2的定量限为0.04%,非对映异构体3的定量限为0.05%;非对映异构体3线性相关系数>0.99,范围为杂质定量限浓度~150%指标浓度;非对映异构体3平均回收率(n=9)为97.2%,RSD为3.1%;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符合规定。经检测,3批奈玛特韦原料药24个月长期稳定性3个非对映异构体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奈玛特韦原料药3个非对映异构体的测定。
  • 安全监测
    丁颖, 闻宏亮, 乐健, 刘浩, 廉向金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25-13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03
    目的: 建立同时控制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有关物质和聚合物杂质的杂质分析方法。方法: 以注射用头孢米诺钠高温破坏溶液为降解溶液,采用Kromi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10 mmol · 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2.0)-乙腈(96∶4)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 · 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54 nm,进样体积20 μL,建立注射用头孢米诺钠杂质分析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采用二维液质联用(2D HPLC-MS/MS)法对其进行专属性研究和杂质结构推断。结果: 在注射用头孢米诺钠降解溶液中推定了14个主要杂质,其中首次鉴定到3个头孢米诺二聚体。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得7批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杂质3的含量为0.01%~0.13%;杂质4的含量为0.10%~0.16%;杂质5的含量为0.02%~0.07%;杂质6的含量为0.04%~0.07%;聚合物杂质的含量为0.03%~0.06%;其他最大单个杂质的含量为0.01%~0.03%;总杂质含量为0.28%~0.63%。结论: 可将头孢米诺钠高温破坏溶液作为有关物质和聚合物杂质系统适用性溶液,建立的RP-HPLC法可同时控制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中有关物质杂质和聚合物杂质的含量。研究结果对其质量评价具有参考意义,为制定合理的杂质限度,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打下基础。
  • 成分分析
    刘旭霞, 刘晓玲, 马海棠, 王欣, 陈正君, 罗文蓉, 杨扶德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59-7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372
    目的: 建立一种原位可视化分析纹党[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 var. modesta(Nannf.)L. T. Shen]根各类次级代谢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新方法,实现对次级代谢物的组织定位,为深入挖掘纹党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技术对纹党根代谢物进行质谱成像分析。基质为DHB+/DHB-(30 mg · mL-1),基质流速20 μL · min-1,氮气流速5 L · min-1,喷嘴移速3 mm · s-1,喷嘴温度60 ℃,每个切片喷涂时长50 min,用正、负离子2种模式,正离子检测模式下的激光能量强度为60%,负离子检测模式下的激光能量强度为40%,检测质量范围为m/z 70~1 050,质量分辨率70 000,空间分辨率为50 μm,像素大小420 px×200 px。同时对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检测到214个代谢物,同时可视化了40个代表性代谢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种类的次级代谢物在木栓层-韧皮部-木质部的分布模式差异较大,黄酮主要分布于木质部,生物碱、酚类和羧酸主要分布在木栓层和韧皮部,苯丙素和醌类主要分布于木栓层,氨基酸大量存在于韧皮部,核苷酸分布于整个根组织,指标性成分苍术内酯Ⅲ和紫丁香苷分布于木栓层,党参炔苷在木栓层和木质部中均有分布。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代谢物显著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黄酮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碳代谢等通路。结论: 本研究可视化了纹党根代谢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纹党品质控制,药材的鉴定,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代谢物的代谢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 安全监测
    范一雷, 赵森, 杨奕轩, 柯星, 徐雨, 陈显鑫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16-12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89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及其类似物在质谱下的裂解规律,为该类物质的鉴定及结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 TOF MS)联用技术和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C-Q Orbitrap MS)技术在EI和ESI正电离模式下对依托咪酯、美托咪酯、丙帕酯和异丙帕酯进行质谱分析,推测该类物质的EI-MS以及ESI-MS/MS裂解规律。结果: 依托咪酯及其类似物具有相似的裂解途径,在EI-MS模式下断裂过程主要集中在碳氮键的断裂,形成特定的离子碎片(m/z 105和m/z 77)。在ESI-MS/MS正离子模式下断裂过程主要集中在碳氮键的断裂,形成以苯乙烯为中性丢失的特征碎片离子,接着依次丢失中性碎片R1及H2O,形成特定的离子碎片(m/z 113和m/z 95)。此外,在ESI-MS/MS正离子模式中丢失的中性碎片R1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母核上的取代基,从而进一步确定依托咪酯及其类似物结构。结论: 依托咪酯及其类似物质谱裂解规律有助于对该类物质的结构进行解析与推断,为法庭科学实验室该类物质的鉴定及结构分析提供参考。
  • 过程控制·标准研讨
    穆雪峰, 吴铭, 周朝梅, 施静, 游元元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1): 1932-194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17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混合加权法及响应面法优化凤仙透骨草治疗骨关节炎(OA)的提取工艺。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对凤仙透骨草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筛选及验证,LC-MS确定关键成分并以各指标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混合加权法及Box-Behnken 响应面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东莨菪内酯、槲皮素、山柰酚为凤仙透骨草治疗骨关节炎的活性成分,三者混合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加入5倍量82%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5 min。结论:凤仙透骨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的权重系数客观合理,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 安全监测
    郝俊菊, 陈立, 宁曼如, 陆宇婷, 宋敏, 杭太俊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35-14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95
    目的: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中的有关物质。方法: 采用YMC-Triart C18(150 mm×4.6 mm,3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对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有关物质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化-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 Q TOF MS)在5~45 eV碰撞能下高分辨测定各有关物质母离子及其子离子的准确质量和元素组成,并解析鉴定有关物质的结构。结果: 在所建立的分析条件下,黄体酮及其有关物质分离良好,检测并鉴定出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18个主要有关物质,其中7个为EP或已知杂质,而其他均为本研究首次鉴定出的未知有关物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有效地分离鉴定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中的有关物质。结论: 黄体酮在酸、碱、高温干法强制降解条件下不稳定,且易形成氧化降解产物,研究结果可为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代谢分析
    李赛, 李寿林, 王东亮, 苏凌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92-9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300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儿童患者血清中万古霉素、咖啡因和氨茶碱浓度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 选用6%高氯酸为蛋白沉淀剂,乙酰苯胺为内标物,采用Nucifera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0.05 mol · L-1磷酸二氢钾溶液(18 ∶ 82,v/v)为流动相,流速1 mL · min-1,检测波长236 nm,柱温25 ℃,进样量20 μL。结果: 万古霉素和氨茶碱血清药物浓度在1.0~100 μg ·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分别为Y=0.010 6X+0.006 9(r=0.998 8)、Y=0.012 7X+0.008 4(r=0.998 9);咖啡因血清药物浓度在1.0~160 μg ·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为Y=0.015 4X-0.010 1(r=0.999 1);定量限均为1.0 μg · mL-1;待测物的平均相对回收率均在97.8%~103.1%,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10%,样品稳定性良好。收集10例接受万古霉素、氨茶碱或咖啡因治疗的患儿进行方法验证,符合临床检测需求。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适应于儿童患者血清万古霉素、氨茶碱或咖啡因浓度的同时测定。
  • 安全监测
    殷康明, 郝俊菊, 陆宇婷, 宋敏, 杭太俊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46-15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69
    目的: 采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地氯雷他定中的有关物质。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C8(250 mm×4.6 mm, 5 μm)色谱柱,以1%三乙胺10 mmol · 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pH至2.0)-乙腈-甲醇(80∶10∶10)为流动相A,1%三乙胺10 mmol · 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pH至2.0)-乙腈-四氢呋喃(30∶70∶5)为流动相B,线性梯度洗脱,对地氯雷他定有关物质进行第一维液相色谱分离。各分离成分经多通道切换阀分别被捕集于截留管中,然后输送到Thermo BDS Hypersil C18(100 mm×4.6 mm, 3 μm)色谱柱,以10 mmol · L-1乙酸铵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第二维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实现快速脱盐后,电喷雾正离子化-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测定各有关物质母离子及其子离子的准确质量和元素组成,通过光谱解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在所建立的分析条件下,地氯雷他定及其有关物质分离良好,检测并鉴定出地氯雷他定及其强制降解试验样品中12个有关物质,其中3个为已知杂质,其他杂质为新鉴定杂质。结论: 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可以在保持地氯雷他定有关物质检查的非挥发性流动相分离的条件下,实现其有关物质的专属鉴定,研究结果可为地氯雷他定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生物检定
    康赵飞, 王可心, 韩春乐, 庞琳, 饶春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99-10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85
    目的: 采用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LC-Q TOF MS)技术,探索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株目的蛋白的表达鉴定方法。方法: 选择1株表达抗体的重组CHO细胞株,将该细胞悬液12 500 r · 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使用碳酸氢铵溶液(50 mmol · L-1)置换液体,加入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进行酶切,采用Advance Bio Peptide(100 mm×2.1 mm, 2.7 μm)色谱柱,通过Sciex TRIPLE TOF 5600+与Agilent Q TOF G6545 2台液质联用仪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保密要求和氨基酸覆盖率选择合适的特征肽段,并将该抗体目的蛋白重链与轻链的特征肽氨基酸序列分别输入SCIEX BioPharmaView Version 3.0与Agilent MassHunter BioConfirm 12.0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对样品中实际检测得到的肽段进行搜库检索,验证并鉴定出目的蛋白特征肽。结果: 样品通过Sciex TRIPLE TOF 5600+仪器分析得到8条特征肽段,氨基酸覆盖率为100%;样品通过Agilent Q TOF G6545仪器分析得到12条特征肽段,氨基酸覆盖率为10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覆盖率高,稳定性好,可用于该抗体重组CHO细胞株目的蛋白的表达鉴定,也可为同类细胞株其他蛋白的表达鉴定提供参考。
  • 生物检定
    张婷, 丁锐, 王静, 周长明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10-11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26
    目的: 建立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中钙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并评定其不确定度。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采用钙元素空心阴极灯光源;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化器;检测波长422.7 nm;氧化镧溶液作为电离抑制剂。开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定量限、线性和范围、稳定性等考察;同时分析测定方法的不确定度。结果: 钙元素质量浓度在0.0~5.0 μg · mL-1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检测限为0.071 6 μg · mL-1;定量限为0.216 9 μg · mL-1。加标试样的回收率为100.8%~103.2%。重复性RSD为0.64%,溶液在8 h内稳定。6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均符合规定。不确定度评定结果为(117.12±4.82)μg · mL-1,k=2。结论: 建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中钙含量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节约分析成本等优点。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可为该品种的质量控制提供量化评价指标。
  • 生物检定
    杨立宏, 岳广智, 徐宏山, 刘欣玉, 叶强
    药物分析杂志. 2025, 45(1): 104-10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466
    目的: 验证运用有机溶剂/去污剂(S/D)处理法和干热法对C1酯酶抑制剂(C1-INH)中病毒灭活效果。方法: 采用S/D处理法灭活含S/D样品中添加的辛德毕斯病毒,噬斑滴定法检测灭活前后的病毒滴度,干热法灭活脑心肌炎病毒(EMCV)和猪细小病毒(PPV),细胞病变法检测灭活前后的病毒滴度。结果: 经S/D处理法灭活后,3批含S/D样品中辛德毕斯病毒降低量分别为>4.35 lgPFU · mL-1、>4.51 lgPFU · mL-1、>4.64 lgPFU · mL-1。经干热法灭活后,3批不含S/D样品中EMCV降低量分别为≥5.38 lgTCID50/0.1 mL、≥5.12 lgTCID50/0.1 mL、≥5.25 lgTCID50/0.1 mL,PPV降低量分别为4.57 lgTCID50/0.1 mL、4.18 lgTCID50/0.1 mL、4.68 lgTCID50/0.1 mL。结论: 通过对指示病毒的验证效果评估,证明S/D法和干热法对C1-INH中的辛德毕斯病毒、EMCV和PPV均有较好的灭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