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成分分析
    范一雷, 陈显鑫, 吴昊, 柯星, 徐雨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463-147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19
    目的: 对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在电子轰击模式下质谱(EI-MS)的裂解规律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40种合成大麻素类进行系统研究,电子轰击电离源,电子能量70 eV;扫描范围m/z 50~600。结果: 依据“头部基团”和“连接基团”结构的不同,将40种合成大麻素分为6类,分别为苯基异丙基-酰胺类、金刚烷-酰胺类、氨甲酰基/丁酸甲酯-酰胺类、萘甲酰类、苯甲/乙酰类和四甲基环丙烷-酰类。通过对合成大麻素EI-MS质谱图的解析,给出了不同种类合成大麻素的EI-MS裂解规律以及特征离子。合成大麻素主要的EI-MS裂解规律为“连接基团”中羰基的两侧极易发生α断裂,以及吲哚/吲唑母核上的N原子易发生γ-H重排,并失去一分子R1。此外,碎片离子m/z 116、130、144为吲唑母核的特征碎片,而碎片离子m/z 117、131、145为吲哚母核的特征碎片离子,可用于确定合成大麻素母核。结论: 该类化合物有着较强的裂解规律,在缺少标准物质或商业化的质谱库难以获取时,所提出的合成大麻素EI-MS裂解规律可以帮助对未知的合成大麻素进行快速结构鉴定。
  • 成分分析
    王杰敏, 郭浩川, 赵梦薇, 孙会改, 宋永兴, 郑玉光, 马东来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475-148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78
    目的: 分析不同采收期辛夷挥发油的组分和相对含量,探讨5个采收期辛夷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抗氧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5个采收期辛夷药材进行挥发油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对5个采收期辛夷的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差异性化合物;采用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测定辛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96孔板法研究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第4采收期(2023年2月10日)辛夷药材总挥发油平均含量最高;从辛夷挥发油中鉴定出38个成分,筛选得到12个差异性化合物,包括γ-衣兰油烯、榄香烯、δ-杜松烯、α-松油醇等,其中γ-衣兰油烯、别香橙烯、2-茨醇、樟脑和顺式-4-侧柏醇在第4采收期相对含量最大,与挥发油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个采收期辛夷挥发油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抗菌活性,第4采收期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对五种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强。结论: 5个采收期辛夷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在各采收阶段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推测2月初为辛夷最佳采收期。
  • 成分分析
    刘凌润, 田时玲, 吴昌健, 陈蕊, 叶远青, 秦艳华, 殷志琦, 曹毅, 张健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485-149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36
    目的: 研究淫羊藿醇提物的香味成分以及对淫羊藿醇提物进行热裂解产物分析。方法: 采用电子鼻对淫羊藿醇提物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淫羊藿醇提工艺;采用热重-气质联用分析仪(TG-GC-MS),模拟卷烟燃烧过程,分析淫羊藿醇提物浸膏在氮气环境中的裂解产物,并对其裂解机制进行推测。结果: 各浓度乙醇提取的淫羊藿醇提物共检测出22个挥发性成分,60%浓度的乙醇提取的淫羊藿优于其他浓度;淫羊藿浸膏裂解产物在150、300、450 ℃共鉴定出78个化合物,包括醛、酮、醇、酚、呋喃类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等香气成分。结论: 淫羊藿醇提物本身含有许多香味挥发性成分,在热裂解后产生大量酮、醇、酚、呋喃类等挥发性香气化合物。
  • 代谢分析·活性分析
    骆献丽, 陈晓英, 李原, 孙冬梅, 张明辉, 刘山崎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504-151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46
    目的: 建立液液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的浓度。方法: 在0.1 mL人空白血浆中加入甘草酸、甘草次酸及内标物Apixaban-13C-d3(IS),离子化试剂(20%甲酸溶液)50 μL,以乙酸乙酯490 μL、甲基叔丁基醚210 μL为萃取剂,萃取后上清液氮气吹干,再用含0.2%甲酸的[乙腈-水(1∶1)]溶液200 μL复溶,进行LC-MS/MS分析。色谱条件:采用Boston Mni C18(50 mm×2.1 mm,3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2%甲酸水溶液-0.2%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柱温40 ℃,进样体积5 μL,进样器温度4 ℃;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选择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离子对分别为m/z 823.4→453.3(甘草酸)、m/z 471.4→189.0(甘草次酸)和m/z 464.3→447.1(IS)。结果: 血浆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质量浓度分别在0.5~80 ng·mL-1和2~8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最低定量浓度分别为0.5 ng·mL-1和2 ng·mL-1。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6.8%,准确度在92.3%~104.2%;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提取回收率分别约为28.0%和40.0%,IS的提取回收率约为65%,RSD均小于7.9%;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均约为1,RSD均小于7.3%。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可用于人血浆中甘草酸及甘草次酸的同时测定。
  • 代谢分析·活性分析
    吴巧莉, 童霄毅, 化强, 江巧玲, 沈媛, 赵淑霞, 李伟, 曾添福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513-152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75
    目的: 建立一种双衍生法-结合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检测人血清中18种类固醇激素的方法。方法: 血清样本采用羟胺和1,2-二甲基咪唑-5-磺酰氯对进行衍生处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正离子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RM)下检测,色谱柱为Kinetex®C8(100 mm×2.1 mm,2.6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 0.1%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0.5 min,35%B;0.5~5 min,35%B→100%B;5.0~5.1 min,100%B→35%B;5.1~7 min,35%B),柱温40 ℃,流速0.4 mL·min-1,进样量20 μL,采集时间为6 min。结果: 18种类固醇激素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回收率均在85%~115%,精密度RSD均<15%。用该方法成功地检测了156份健康人群受试者血清样本(男性75例,女性61例)并制定了参考区间。结论: 该方法可用非固相萃取法同时检测孕烯醇酮、17-羟孕烯醇酮、孕酮、17-羟孕酮、皮质酮、皮质醇、11-脱氧皮质醇、21-脱氧皮质醇、醛固酮、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硫酸脱氢表雄酮、皮质素、18-羟皮质酮、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等18种类固醇激素。
  • 代谢分析·活性分析
    矫建, 邓洋, 李雅君, 牛玉娟, 毛希琴, 刘进朋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524-152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46
    目的: 建立基于人白血病T细胞株Jurkat E6-1的转移因子(TF)生物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细胞毒性和增殖(CCK-8)法探索不同浓度TF对6-巯基嘌呤(6-MP)处理Jurkat E6-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该方法的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 20 μg·mL-1 TF可使细胞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使6-MP的 IC50由(0.46±0.10)μg·mL-1右移至(1.11±0.30)μg·mL-1;当1.0 μg·mL-1 6-MP处理细胞时,TF的浓度和细胞生存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5。不同批次间在剂量-反应曲线的每个浓度水平上,RSD均小于20%。TF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8.49±9.60)mg·mL-1,可信限率小于20%。结论: TF可以显著提高暴露于6-MP的Jurkat E6-1细胞生存率,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为TF生物活性测定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手段。
  • 标准研讨
    陈伟韬, 李养学, 江洁怡, 谢灿辉, 贾德政, 刘晓彤, 廖惠娜, 李素梅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529-153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35
    目的: 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地鳖分子鉴定方法。方法: 针对地鳖COⅠ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2对(外引物DB-F3、DB-B3和内引物DB-FIP、DB-BIP),在含有Bst DNA聚合酶和甲基红-苯酚红指示剂的反应体系下于63 ℃下恒温扩增90 min,通过目测检视判断反应结果,与DNA条形码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方法进行对比,考察方法专属性和灵敏度。结果: 11批地鳖样品均由紫红色变为橙黄色,1批冀地鳖、9批金边土鳖和1批伪品龙虱均为紫红色,鉴别结果与DNA条形码,PCR结果一致, LAMP检出限为0.984 ng·mL-1结论: 本项目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准确,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捷,对设备要求低,可应用于地鳖鉴别的快速筛查。
  • 标准研讨
    贾福康, 冯健辉, 王碧莹, 刘荣崴, 陈随清, 付钰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9): 1535-155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23
    目的: 采用多组分分析法研究百合地黄汤古代与现代临床组方化学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蒽酮-硫酸-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在580 nm紫外光下对百合地黄汤多糖提取液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检测器(UPLC-CAD),使用Agilent Infinity Lab Poroshell 120 HILIC-Z(3.0 mm×100 mm,2.7 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0.2%氨水-乙腈,流动相B为0.2%氨水-纯水,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为35 ℃,CAD检测器雾化器温度70 ℃,分别对百合地黄汤古代方和现代方中6个单、寡糖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 TOF MS/MS)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 MS),分析百合地黄汤古代方与现代方的差异性成分,并对9个差异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百合地黄汤多糖与6个单寡糖及9个差异性成分在各自的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7%~104.9%,RSD≤3.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百合地黄汤古代方与现代方的多糖、单寡糖含量以及9个差异性成分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从多种化学成分角度明确了百合地黄汤古、今组方的差异。所采用方法均准确灵敏,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可为百合地黄汤的临床应用与高品质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 综述专论
    庞云娟, 刘康连, 梁晓玲, 赖馥茜, 周德华, 李翔朝, 黎强, 樊文研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285-129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60
    本文针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的关键实验操作,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的方法设计、加菌回收试验操作、菌液计数、菌液纯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文献和经验的总结。重点介绍了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水溶性供试品、不易溶解分散的非油脂类供试品、油脂类供试品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酵母菌总数计数、控制菌检查方法的循序实验方案;阐述了关于薄膜过滤法加菌操作的4种方式并分析其对方法结果的影响,总结了3种菌液计数的方法;详细分享了关于菌液纯度控制的操作经验,总结了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关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未来发展的4点建议:对薄膜过滤法加菌操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复核;对国抽品种开展统一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研究并逐步收载成册;加强药用辅料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的研究。
  • 成分分析
    宋艺君, 郭涛, 梁玉莹, 管庚宸, 高阳丽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293-130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015
    目的: 分析陕产黄精根茎和叶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法检测陕产黄精根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所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处理,陕产黄精根茎和叶的差异指标成分,通过精准的一级质谱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同对照品图谱和软件数据库搜索,以及相关文献报道成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共鉴定得到45个成分,通过OPLS-DA,筛选出根茎和叶之间差异性化学成分26个,包括氨基酸类10个,黄酮类6个,有机酸类3个,糖类2个,香豆素类1个,生物碱类4个。结论: 陕产黄精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差异成分主要分布于根茎部,而黄酮类差异成分主要集中于叶部,为陕产黄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成分分析
    何姬, 刘妍如, 段金廒, 唐志书, 宋忠兴, 赵艳婷, 游雪莲, 张德柱, 杨国伟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10-131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208
    目的: 依据对青蛙七主要成分的表征结果,建立青蛙七薄层色谱(TLC)定性鉴别方法及一测多评(QAMS)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 TOF MS/MS)技术对青蛙七的主要成分进行表征,使用ACQUITY UPLC®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下采集信息;其次,通过TLC建立定性鉴别方法;最后,建立QAMS方法,采用Agilent 5 TC-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以鸢尾黄素为内参物,建立其与鸢尾苷及野鸢尾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通过校正因子计算3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同时与外标法(ESM)进行比较,以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UPLC-Q TOF MS共表征出青蛙七中5个含量较高的异黄酮类成分(鸢尾苷、鸢尾甲苷B、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鸢尾黄酮A)。建立了鸢尾苷、鸢尾甲苷B、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4个成分的TLC鉴别法。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3个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100.8%,RSD为1.1%~2.9%,鸢尾苷、野鸢尾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114 5、0.827 0,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RSD<5%);采用QAMS法测定的10个不同产地青蛙七中3个成分含量与ESM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以表征的青蛙七药材的成分为基础,选择含量较高且稳定的成分建立的TLC和QAMS方法简便、稳定,可用于青蛙七药材定性定量分析及质量评价。
  • 生物检定
    王静, 吴志生, 赵小军, 赵静, 郇星月, 郭新雨, 王恺怡, 何晗, 姚景春, 关永霞, 李市荣, 张贵民, 王逸飞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48-135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817
    目的: 建立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方法,实现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4种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相互作用及验证研究。方法: 以砷化镓(AlGaAs/GaAs)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HEMT)半导体材料为传感元件, MIF为生物元件,构建MIF-HEMT生物传感器,开展盐酸西替利嗪、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相互作用的强度表征。进一步建立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记录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低、中、高剂量药物组中性粒细胞迁移数目,计算药物炎症抑制率。结果: 盐酸西替利嗪与MIF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D值达7.05×10-13 mol·L-1,盐酸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与MIF作用的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2.34×10-8、1.94×10-7和2.44×10-8 mol·L-1,均与MIF有结合作用。进一步采用斑马鱼免疫炎症模型进行验证,发现4种抗组胺药均能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其中100 μmol·L-1盐酸西替利嗪对中性粒细胞迁移抑制率达到68.5%。结论: 本研究通过生物传感技术集成模式生物斑马鱼实验,实现了抗组胺药物与过敏性鼻炎关键靶点MIF相互作用研究,进一步验证了MIF是抗组胺药物发挥药效的潜在靶点,为药物疗效与作用靶点关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生物检定
    黄雅阳, 刘亚雄, 萧晓彤, 罗卓雅, 杨志业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56-136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69
    目的: 分析麸炒僵蚕汤剂的多肽组成,并虚拟筛选具有GAT-1结合活性的抗癫痫多肽。方法: 利用基于微升流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μLC-MS/MS)的多肽组学技术,对麸炒僵蚕汤剂的多肽成分进行广泛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模拟虚拟筛选潜在的抗癫痫活性肽,包括生物活性预测、血脑屏障通透性预测、毒性预测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多肽和靶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从麸炒僵蚕汤剂中共鉴定得到384条多肽,从中虚拟筛选出19条结合亲和力高于对照药物的潜在抗癫痫活性多肽,其中,多肽FDHFDFDAF的结合亲和力最高,其次是EHYAWGIK,2条多肽主要通过氢键、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与GAT-1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验证了FDHFDFDAF和EHYAWGIK与GAT-1的结合稳定性。结论: 基于多肽组学和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有利于快速发现动物药的活性多肽成分,本研究对麸炒僵蚕汤剂抗癫痫活性多肽的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动物药多肽成分研究提供新思路。
  • 安全监测
    李趣嫦, 江艳芳, 赖珊, 李文靖, 林铁豪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394-139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92
    目的: 研究中药丸剂生产全链条的微生物负载情况。方法: 选取一种中药丸剂处方的药材及其净药材、中间体(混合药粉、待内包丸)和成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建立,对全链条收集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鉴定,分析中药丸剂从药材到成品的微生物负载传递。结果: 不同药材的微生物含量差异较大,药材微生物污染风险因子较高的品种为紫苏叶、广藿香和白芷。紫苏叶和广藿香“药材-净药材”的生产工艺需要改进和调整。药材微生物负载与中间体和成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系。结论: 对中成药生产全链条微生物负载的研究,了解各环节微生物的传递情况,有助于发现生产过程的薄弱环节和工艺控制的关键点,对中成药生产企业改进和探索生产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安全监测
    冯丹阳, 孟晓丽, 沈振, 任丽宏, 丁勃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8): 1415-142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16
    目的: 根据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对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杂菌检查方法进行分类,并建立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决策方法。方法: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简称<通则1105>要求),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为试验菌,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对已上市微生态活菌制品进行杂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 成分为厌氧菌或生长特性与试验菌差别较大微生物的制品,可参照《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成分中含有芽孢杆菌和肠球菌的制品,真菌计数可参照《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受成分菌的影响,非致病性杂菌无法通过方法适用性试验的产品,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控制;无法通过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的制品,可根据给药途径、用药人群等,基于风险评估后,控制部分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结论: 本研究为微生态活菌制品的杂菌检查方法提供了选择依据,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微生态活菌制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 成分分析
    程美玲, 孙艳, 刘瑞, 王颖莉, 郝渊鹏, 秦雪梅, 裴妙荣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21-92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01
    目的: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羊红膻挥发油成分异同。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羊红膻挥发油,通过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上述不同方法提取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油成分相对含量。结果: 3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油提取率大小顺序为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种类最多,其次为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最后为水蒸气蒸馏法。不同方法提取的羊红膻挥发油主成分种类基本不变,但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变化。3种方法提取出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7个化合物,共有化合物35个,主要包括萜烯类、萜醚类、萜醇类、芳香族类和脂肪族类,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β-红没药烯(17.25%~19.42%)、石竹素(12.90%~15.70%)、1-(3-甲基-2-丁烯氧基)-4-(1-丙烯基)苯(5.02%~9.36%)和β-蒎烯(5.31%~6.62%)。结论: 不同方法提取的羊红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研究结果可为提取羊红膻挥发油选择适宜提取方法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成分分析
    李华妮, 刘长河, 菅单单, 陈胜虎, 葛文静, 张雪侠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29-937.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02
    目的: 构建人脐静脉细胞膜色谱(HUVEC/CMC)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莱菔子中抗血管性疾病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方法: 采用HUVEC/CMC模型二维在线联用HPLC-ESI IT TOF MS系统对莱菔子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筛选和鉴定,并将筛选的活性成分进一步作用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HUVEC,验证其保护作用。结果: 利用所建立的方法从莱菔子中共筛选出2个保留组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鉴定出1个成分为芥子酸。与模型组比较,芥子酸低、中、高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细胞中ICAM-1和VCAM-1的含量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的HUVEC/CMC在线联用HPLC-ESI IT TOF MS系统可用于快速筛选复杂中药体系中活性成分,为细胞膜色谱的应用和莱菔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代谢分析
    刘富邦, 张瑛, 王继芬, 周沛龙, 侯晓龙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60-97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06
    目的: 优化并建立一种快速检验血液和尿液中12个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实时直接分析串联质谱(direct analysis of real time,DART-MS/MS)方法,使其能够用于法医毒物检验工作。方法: 使用DART离子源与API4000 Q Trap质谱仪联用;装载DART 12Dip-ItTM自动进样模块,模块移动速度为0.6 mm·s-1,进样量为5 μL,栅极电压为200 V;质谱部分在正离子模式下使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监测。进一步优化DART-MS/MS条件后建立的方法经过方法学验证,并应用于实际案例检材。结果: 选用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进行液液萃取,优化载气加热器温度;该方法选择性良好,无延迟效应;线性关系良好,血液和尿液中目标物检测限分别在0.5~10 ng·mL-1和0.2~2 ng·mL-1,定量限分别在1~50 ng·mL-1和 0.5~5 ng·mL-1;回收率在78.8%~119.0%,基质效应在-17.5%~18.5%;高、中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与重复性不大于14.4%,定量限不大于18.1%。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良好,可应用于毒物快速检验研究与工作,提高检验效率。
  • 代谢分析
    姜丹凤, 黄京秋, 吴奇珍, 王漪璇, 方雅玲, 吴维怡, 吴文英, 孙艳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72-97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07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FCN-437c药物浓度的HPLC-MS/MS方法,并用于FCN-437c的 Ⅰ 期临床研究。方法: 血浆经蛋白沉淀处理后,采用HPLC-MS/MS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YMC Triart PFP柱(50 mm×2.1 mm, 5 μm),以0.5%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乙酸铵,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35 ℃,进样量为2 μL,进样器温度为10 ℃。质谱采用ESI+,MRM模式。检测离子反应对为m/z 549.4→449.5(FCN-437c)和m/z 552.5→449.0(FCN-437-D3,氘代内标),雾化气压力276 kPa,辅助气压力207 kPa,去簇电压100 V,碰撞室出口电压25 V。结果: 人血浆中FCN-437c的线性范围为5~1 000 ng·mL-1(r=0.999 0),定量限为5 ng·mL-1,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小于2.0%和4.1%,平均回收率为104.0%(FCN-437c)、78.6%(FCN-437-D3),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为100%~102%。FCN-437c储备液4 ℃放置202 d,FCN-437c及FCN-437-D3工作液室温放置24 h,血浆样品室温放置20 h、冻融四循环、-20 ℃放置134 d、-80 ℃放置662 d,样品处理后自动进样器放置24 h,全血样品室温放置4 h均稳定。应用此方法检测了受试者口服FCN-437c后血浆药物浓度,ISR样品测试结果为97.0%与初测值的偏差在±20%以内。血浆样本稀释10倍后准确度为102.0%~108.0%。FCN-437c连续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RAUC0-24RCmax的累积比为1.33倍与1.59倍。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耐用、专属性强,可满足人血浆中FCN-437c的定量分析的要求。
  • 安全监测
    谭菊英, 蒋洁, 刘庄蔚, 何虹, 杨欣智, 朱健萍, 邓鸣, 徐光辉, 王健, 赵庄, 卢日刚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79-989.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08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蔗糖中47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方法: 蔗糖样品经酸性乙腈提取,氮气吹干浓缩,采用LC-MS/MS 进行分析检测,在多反应检测模式(MRM)下,用空白基质标准曲线-内标法进行定量。结果: 各待测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检测限为0.01~2.00 μg·kg-1。分别在蔗糖样品中添加47 种农药标准溶液10、25、50 μg·kg-1,进行标准添加回收试验,方法回收率为71.0%~106.0%,重复性RSD为0.90%~8.5%。15批蔗糖样品中2批检出噻虫嗪、噻虫胺,其余均未检出。结论: 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快捷、灵敏、准确等优点,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满足蔗糖中农药残留检测需要,可用于蔗糖的质量控制。
  • 安全监测
    李敏, 李婷, 韩潇潇, 马潇, 李冬华, 张平, 杨玲霞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999-100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10
    目的: 建立检测柴胡及藏柴胡中柴胡皂苷K成分的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查方法,用以快速鉴别北柴胡是否为藏柴胡或混有藏柴胡。同时对16批藏柴胡和157批柴胡饮片中的柴胡皂苷K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对柴胡及藏柴胡中柴胡皂苷K进行检测,色谱柱为Phenomenex Kinetex C18(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15%A→25%A;5~30 min,25%A→30%A;30~35 min,30%A→90%A;35~36 min,90%A→15%A;36~40 min,15%A),流速0.3 mL·min-1,柱温25 ℃,进样量5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选择柴胡皂苷K特征分子离子峰m/z 943.5→797.3、m/z 943.5→635.3和m/z 943.5→781.3作为检测离子对。结果: 16批藏柴胡中柴胡皂苷K的量远高于限度要求,157批柴胡饮片中有8批样品中均检出藏柴胡类成分柴胡皂苷K。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专属性强,以期制定柴胡中藏柴胡成分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提升柴胡饮片质量控制标准及真伪鉴别研究,可进一步有效控制其质量,保障临床疗效。
  • 标准研讨
    黄潘雯, 陈菥, 张永太, 刘颖, 冯年平, 王志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1074-108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19
    目的: 应用往复筒法测定麝香缓释微片的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缓释微片主要活性成分麝香酮的体外分析方法,比较其在不同浓度吐温-8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中的平衡溶解度,确定释放介质的种类,考察停留时间、滴水时间、往复速率和筛网孔径等因素对麝香酮释放行为的影响,并与桨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 所建分析方法线性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合格。往复筒法释放介质为0.05%吐温-80 200 mL,停留和滴水时间为20 s,往复速率15 dip·min-1,上、下筛网目数分别为20和40。与桨法相比,往复筒法中麝香酮在不同pH条件下能完全释放,且释放曲线平稳递增。结论: 本研究可为往复筒法在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外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标准研讨
    董双涛, 李宝霞, 马郑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6): 1082-108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6.20
    目的: 建立环孢素眼用乳剂体外释放方法。方法: 采用Franz扩散池,聚偏氟乙烯膜滤膜,以缓冲盐-无水乙醇(40∶60)为接收液,时间点为60、125、190、255、320、385 min。结果: 方法学验证表明,体外释放方法的滤膜惰性、专属性、灵敏度、选择性均符合规定。测定方法的定量限为0.07 μg·mL-1,在0.07~44.62 μg·mL-1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9%。依据FDA的判定原则,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行为一致。结论: 本法适合环孢素眼用乳剂的体外释放度评价。
  • 综述专论
    高婧, 梁成罡, 李晶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05-111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26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由垂体前叶产生的糖蛋白激素。可调节甲状腺滤泡细胞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重要生理学意义,作为药物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生物学活性检测是评价其质量的有效和必要手段,本文就促甲状腺激素的信号转导作用机理、促甲状腺激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进行论述。
  • 综述专论
    李丽丽, 吴妮, 席婉琳, 翟宝祺, 李皛, 刘平兰, 宋洪涛, 赵芊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13-112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431
    治疗性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OGNs)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的短单链或双链核酸,长度通常为15~30个碱基对。OGN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药物正在迅速发展,并在各种疾病领域的药物发现和开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欧美相比,除Spinraza (nusinersen)作为孤儿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外,暂无其他OGNs药物在国内上市。国内OGNs药物开发起步较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由于国内患者群体基数较大,需求较多,未来伴随OGNs药物开发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内企业相应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OGNs药物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OGNs药物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生物分析方法开发难度大,目前,国内关于OGNs药物定量分析方法的报道还很少。开发一种灵敏可靠的方法来表征生物样品中的OGNs是研究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ELISA法,LC-MS法可以同时定量完整OGNs及其代谢物,特别是高分辨质谱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供目标OGNs的定量信息,还可以对代谢物进行鉴定,提供碱基组成、序列结构等信息,目前已成为OGNs定量分析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描述了LC-MS在治疗性OGNs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其优点和局限性,最后探讨了LC-MS用于检测OGNs的发展趋势,即更低的检测水平和潜在的通用方法。
  • 成分分析
    刘珂, 吕贵杰, 王希琳, 谢玉和, 许文, 杨漪, 张勋, 林羽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25-1136.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694
    目的:建立栝楼桂枝汤(Gualou Guizhi decoction)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究饮片-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制备15批栝楼桂枝汤物质基准,采用ChromCore 120 C18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 alysis, 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筛选不同批次栝楼桂枝汤物质基准质量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HPLC法测定主要差异性成分含量,以含量、出膏率和转移率分析栝楼桂枝汤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建立了栝楼桂枝汤物质基准HPLC指纹图谱,确定30个共有峰,与对照品比对共指认出其中9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芒柄花苷、甘草素、肉桂酸、异甘草素、甘草酸。15批栝楼桂枝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20。3种化学识别模式均将样品分为2类,造成主要差异化学成分共5个,分别为甘草酸、甘草素、芍药苷、甘草苷、芒柄花苷。建立了多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饮片-物质基准之间5个差异成分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51.65%、40.46%、74.74%、60.06%、34.54%,平均出膏率为14.20%。结论:栝楼桂枝汤物质基准的关键质量属性在饮片-物质基准间稳定传递。建立的栝楼桂枝汤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为栝楼桂枝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 成分分析
    杨若朦, 田军, 李蕴哲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54-116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789
    目的:建立以环糊精为流动相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茱萸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为山茱萸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分子设计和效应面法优化山茱萸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安捷伦Eclipse XDB 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3 mmol·L-1 γ-环糊精溶液(含0.05%磷酸)(60∶4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分离度为3.81,熊果酸进样量在400~4 000 ng,齐墩果酸进样量在200~2 0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和0.999 9),精密度RSD≤1.4%,重现性RSD≤1.8%,稳定性RSD≤1.7%,回收率分别为98.5%(RSD=1.7%)和99.1%(RSD=2.0%),3批山茱萸药材中熊果酸含量分别为2.66、2.35和2.91 mg·g-1,齐墩果酸含量分别为0.83、0.78和1.12 mg·g-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且经济环保,可作为山茱萸的质量控制方法。
  • 成分分析
    杨婧, 符传武, 覃华亮, 覃冬杰, 覃子龙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76-118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464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槐花中9个成分(烟酸、山柰酚、当药黄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芦丁、牡荆素、斯皮诺素、水杨酸)的含量并构建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产地的小槐花进行产地预测。方法:采用安捷伦ZORBAX SB-C18(50 mm×3.0 mm,1.8 μm)色谱柱,以0.1%乙酸(含0.02 mol·L-1乙酸铵)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质谱采用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的扫描模式。测得各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进行不同产地的小槐花药材的溯源。结果:小槐花中烟酸、山柰酚、当药黄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芦丁、牡荆素、斯皮诺素、水杨酸9个成分质量浓度分别在0.388 8~38.88、10.07~1 006.6、34.22~34 221.6、3.944~394.4、2.124~212.4、4.344~434.4、46.50~4 650.1、1.649~164.9、4.880~488.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 1),平均加样回收率96.9%~103.9%,RSD均<1.9%。40批小槐花中烟酸、山柰酚、当药黄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芦丁、牡荆素、斯皮诺素、水杨酸9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657~7.407、15.801~64.488、1 068.348~4 270.780、10.608~123.228、3.897~16.802、1.269~97.834、405.285~1 955.796、13.614~36.124、4.417~87.509 μg·g-1。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当药黄素、芦丁、斯皮诺素、木犀草素4个成分相互呈高度线性正相关,表明小槐花中这4个成分具有一定互相协同的作用。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不同产地的小槐花样品,检验集的正确率达到92.3%。结论:试验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高效,可用于小槐花成分的快速测定,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产地进行预测在小槐花产地的溯源中有一定作用。
  • 成分分析
    董晓茜, 鄢长余, 马进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195-1201.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639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炎可宁片中黄柏碱、黄连碱、黄芩苷、巴马汀、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汉黄芩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13个成分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测定波长210、254 nm,柱温40 ℃。结果:盐酸黄柏碱、盐酸黄连碱、黄芩苷、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汉黄芩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7~48.63、0.95~47.52、0.86~43.15、0.86~43.19、0.89~44.37、1.00~49.84、1.02~51.01、0.97~48.31、0.99~49.50、1.04~51.80、1.00~50.04、1.00~49.80、1.01~50.64 μg·mL-1;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5.2%、96.7%、98.3%、94.1%、95.9%、97.6%、99.2%、96.6%、95.5%、97.2%、97.0%、97.8%、98.7%,RSD均<2.0%。3批样品中上述13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367~1.488(以盐酸黄柏碱计)、0.378~0.412(以盐酸黄连碱计)、4.611~5.505、0.324~0.407(以盐酸巴马汀计)、3.665~3.878(以盐酸小檗碱计)、1.107~1.682、0.392~0.941、0.076~0.105、0.097~0.116、1.059~1.213、0.149~0.167、0.213~0.239、0.047~0.059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分析效率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炎可宁片的质量控制。
  • 安全监测
    解植彩, 杨丽娜, 潘寒, 徐庆君, 卢大峰, 李树英, 谢强胜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7): 1238-124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3-0441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法)快速检测维生素D滴剂(软胶囊)中维生素D3有关物质反式维生素D3(杂质A)、7-去氢胆固醇(杂质B)、光甾醇3(杂质C)、异速甾醇3(杂质D)。方法:取内容物约1.2 g(约相当于维生素D3 1 548 IU),精密称定,置于试管中,加入异辛烷4 mL,涡旋混匀,采用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以正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洗脱剂,无水乙醇为解吸剂;采用Luna Silica(2)100 Å硅胶柱(150 mm×4.6 mm,3 μm),以正己烷-正戊醇(996.5∶3.5)为流动相,采用加校正因子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维生素D3各杂质的含量。结果:前维生素D3与植物油分离度>1.5。维生素D3的线性范围为0.02~0.80 μg·mL-1,r=0.999 5;杂质A的线性范围为0.02~0.80 μg·mL-1,r=0.999 9;杂质B的线性范围为0.02~0.80 μg·mL-1,r=0.999 9;杂质C的线性范围为0.02~0.80 μg·mL-1,r=0.999 9;杂质D的线性范围为0.02~0.80 μg·mL-1,r=0.999 9。维生素D3杂质A~D的平均回收率(n=9)为93.2%~102.9%。对3批维生素D滴剂(软胶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已知杂质及其他最大单个杂质含量均≤0.5%,杂质总含量≤1.0%。结论:本方法经系统方法学验证,适用于维生素D滴剂(软胶囊)中维生素D3有关物质的检测,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优势,为脂溶性维生素D3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证。
  • 综述专论
    吴炎培, 原文鹏, 胡新华, 聂黎行, 黄烈岩, 邢江涛, 于健东, 魏锋,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1-10.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1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GC-Orbitrap/MS)作为新兴的高分辨气质联用技术,可实现挥发性成分的精确质量检测和高通量定性定量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线性动态范围宽等优点,能够很好地应对复杂基质中多种痕量物质分析带来的挑战,近年已开始应用于环境、工业、食品、制药、司法、临床等领域。本文对GC-Orbitrap/MS技术进行全面综述,阐述其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介绍该技术在食品与药品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查、持久性有机物检测、香气物质分析和化学药品杂质分析与中药质量评价,并重点分析在超痕量成分测定和未知化合物鉴别方面的优势。最后,从高分辨率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可变电子电压技术的应用、样品前处理方式的选择开发与优化、二维GC-Orbitrap/MS串联等角度,提出GC-Orbitrap/MS未来发展方向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综述专论
    司文轩, 马迅, 王红霞, 陈华, 汪晴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11-22.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2
    贴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材料制成的供贴敷在皮肤上的,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柔性制剂。体外释放实验(in vitro release test, IVRT)和体外渗透实验(in vitro permeation test, IVPT)是进行贴剂的处方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安全有效性评价等临床前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的实验设备和方法不同,所得实验样品和数据相互之间有差异,实验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也不一样,因此IVRT & IVPT实验设备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建立是贴剂体外实验中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法规指南,总结了贴剂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各国药典对于IVRT的要求,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差异;对于尚未有相关规范规定实验方法的IVPT,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实验设备类型和实验条件,并总结了不同设备的适用性和主要实验条件(温度、搅拌速度,接受液组成,选用的皮肤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介绍了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评判实验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期望为贴剂的体外实验方法学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 成分分析
    甘金月, 王宝林, 丘海芯, 刘振杰, 陈道峰, 高红伟, 奉建芳, 唐红珍, 覃喜军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23-3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3
    目的:应用液质联用法分析祛瘀散结胶囊的化学成分,构建祛瘀散结胶囊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 TOF MS/MS)技术,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100 mm×2.1 mm,1.9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柱温40.0 ℃,质谱数据采集为负离子模式扫描;通过数据库匹配、元素组成和碎片结构分析,鉴定祛瘀散结胶囊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另外,采用HPLC,色谱柱为Ultimate®AQ-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03 nm;以外标法计算,测定了11个不同批次祛瘀散结胶囊中的柚皮苷、新橙皮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并以人参皂苷Rg1为内参物,建立一测多评法。结果:从祛瘀散结胶囊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外标法测得柚皮苷、新橙皮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为0.484~1.097、0.341~0.618、1.685~2.399、5.748~8.386、3.868~5.898 mg·g-1,一测多评法测得的柚皮苷、新橙皮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为0.516~1.153、0.372~0.667、1.794~2.580、4.373~6.690mg·g-1,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8.9%。结论:UPLC-Q TOF MS/MS法能快速鉴定祛瘀散结胶囊的化学成分;建立的外标法稳定可靠,可用于祛瘀散结胶囊的质量控制;以人参皂苷Rg1为内参物建立的一测多评法有较好的可行性,适用于祛瘀散结胶囊日常生产的含量测定。
  • 代谢分析
    宋玉晨, 宫晓, 易欢, 张颖, 郭春莉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58-67.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6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及2个活性相关的羟基他汀酸代谢物和3个毒性相关的他汀内酯型代谢物的浓度,并应用于健康人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患者血药浓度分析。方法:血浆样本酸化后通过蛋白沉淀法处理。液相色谱分离采用Zorbarx SB-C18(50 mm×2.1 mm,5 μm)色谱柱,以含0.05%甲酸的甲醇-乙腈(1∶1)和水-甲醇-乙腈(9∶0.5∶0.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5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检测离子对m/z分别为阿托伐他汀559.3→440.2、邻羟基阿托伐他汀酸(2-HAT)和对羟基阿托伐他汀酸(4-HAT)575.1→440.3、阿托伐他汀内酯(ATL)540.9→448.2、邻羟基阿托伐他汀内酯(2-HATL)和对羟基阿托伐他汀内酯(4-HATL)557.2→448.2及内标匹伐他汀422.2→290.0。对分析方法进行全面验证后检测健康受试者及临床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后血浆样品,分析阿托伐他汀和5个代谢产物的药代代动力学特征。结果: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浓度在0.1~25 n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及准确度的RE均<15%,各种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健康受试者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后,阿托伐他汀、2-HAT、4-HAT、ATL、2-HATL和4-HATL的Cmax均值分别为11.48、4.71、0.28、1.71、2.52和2.31 nmol·L-1;AUC0-∞均值分别为87.31、58.79、8.60、28.75、45.76、31.49 nmol·h·L-1; t1/2均值分别为7.96、7.93、19.58、8.76、8.98和21.37 h。患者服药12 h后阿托伐他汀、2-HAT、4-HAT、ATL、2-HATL和4-HATL的血药浓度分别为(4.16±1.31) nmol·L-1、(2.65±1.33) nmol·L-1、(1.15±1.16) nmol·L-1、(2.96±1.83) nmol·L-1、(4.27±2.00) nmol·L-1和(3.70±1.74) nmol·L-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及5个代谢物同时定量检测方法准确、快捷、灵敏、稳定,可用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毒性相关内酯型代谢物具有较高暴露水平,需关注可能带来的副反应风险。
  • 代谢分析
    王医成, 贺康, 彭静波, 饶泰, 陈尧, 郭莹, 谭志荣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68-7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7
    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人EDTA抗凝血浆中维格列汀的浓度,并将其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标记13C-15N-维格列汀为内标,血浆样品用乙腈进行蛋白沉淀处理,采用Hypurity C18(150 mm×2.1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5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维格列汀监测离子对m/z 304.3→154.2,内标监测离子对m/z 310.3→160.3。考察其专属性、标准曲线、定量限、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并使用该方法对健康受试者的血浆维格列汀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血浆中维格列汀质量浓度在1.11~534.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4个浓度水平的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在0.9%~8.5%,准确度在99.8%~109.3%。低浓度血浆样品室温放置0.5、1、2 h的准确度分别为92.0%、87.6%、71.2%,冰上放置0.5、1、2 h的准确度分别为102.0%、94.5%、86.6%,该结果提示维格列汀在血浆中可能存在不稳定现象。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以及其他稳定性结果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相关要求。8例健康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t1/2为(1.49±0.37) h,tmax为(2.06±1.11) h,Cmax为(290.94±100.36) ng·mL-1,AUC0-24 h为(1 343.46±186.89) ng·h·mL-1,AUC0-∞为(1 351.31±188.79) ng·h·mL-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成功应用于8名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给药50 mg维格列汀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用于人体药动学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
  • 代谢分析
    李辉, 郭萱, 侯哲, 刘东阳, 董静, 杭太俊, 张雷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76-88.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08
    目的:建立LC-MS/MS方法测定中国孕妇胎盘中地塞米松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丰度数据。方法:采用Shim-pack GISS-HP C18(100 mm×2.1 mm, 1.9 μm)色谱柱,柱前由0.2%甲酸-水(A)和0.2%甲酸-乙腈(B)组成的流动相,以0.2 mL·min-1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柱后以0.1 mL·min-1的流速加入0.5%乙二醇-乙腈(流动相C),采用ESI源正离子M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对中国孕妇孕晚期胎盘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和P-糖蛋白(P-gp)蛋白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的LC-MS/MS分析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 nmol·L-1(r>0.999);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于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的要求(RSD≤15%),稳定性结果显示样品稳定性良好。11β-HSD2、11β-HSD1、CYP3A4和P-gp的蛋白丰度分别为(84.46±59.97) pmol·g-1、(11.44±3.73) pmol·g-1、 (8.83±2.78) pmol·g-1和(7.94±4.10) pmol·g-1。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在胎盘不同部位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人胎盘P-gp的丰度(7.94±4.10) pmol·g-1和白人(4.41±2.46) pmol·g-1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C-MS/MS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适用于检测人类胎盘中地塞米松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丰度值。
  • 安全监测
    李宣, 黄敏文, 施海蔚, 胡楠, 周杰, 杭太俊, 袁耀佐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1): 116-125.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1.12
    目的:建立二维液质联用方法确定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杂质的结构及来源,进而用于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方法:一维系统:采用Acquity UPLC® Peptide CSH C18(1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7.8 g·L-1磷酸二氢钠,用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6.4)-乙腈(19∶1)为流动相A,磷酸盐缓冲液-乙腈(1∶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0 ℃;二维系统:采用Acquity BEH C18柱(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甲酸铵(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柱温40 ℃,检测波长210 nm。质谱检测器采用ESI源,负离子扫描模式。结果:采用2D-LC-Q TOF MS法,推定了CMS中55个杂质的结构,并推测其主要来源为多黏菌素E1-I、多黏菌素E1-7MOA、多黏菌素E3及多黏菌素E6。结论:利用二维液质联用技术推定CMS中杂质峰的结构及来源,并用来评价不同厂家、生产工艺的原料药中杂质含量变化,有利于改进生产工艺,从源头控制药物质量。
  • 综述专论
    陈中强, 袁发浒, 李莹, 施璐, 曹晓琴, 刘巍, 刘亮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2): 185-194.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01
    环状RNA(circRNA)是一大类内源性单链RNA,不同于其他线性RNA,circRNA通过外显子、内含子或2个外显子-内含子的反向剪接和融合形成共价闭环而产生,在高度分化的真核生物中普遍表达,并且与生物体的多种发育和代谢疾病过程密切相关。circRNA具有结构稳定、抗RNA酶降解、高度保守以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特点,是诊断和预后的理想生物标记物。传统方法如Northern 印迹法、qRT-PCR和微阵列分析虽然提供了一定有用的信息,但是依旧受制于各自的缺点,无法在临床检验中大规模推广。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本文总结了目前circRNA检测方法的相关进展,阐述其优点和局限性,并讨论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综述专论
    郝梦超, 姚甜, 刘二奴, 吴睿, 刘存芳, 田光辉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2): 195-21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02
    忍冬是一种药用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的植物,分布广泛,药理活性显著。忍冬中含有丰富的酚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三萜皂苷类、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查阅知网、万方、X-mol等多个文献数据库,着重引证近五年的主要文献,将金银花、藤、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忍冬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进行总结概述,为忍冬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深加工应用提供参考。
  • 成分分析
    徐凡, 袁杰, 蒲婧哲, 胡冲, 张亚中, 刘守金
    药物分析杂志. 2024, 44(2): 214-223. https://doi.org/10.16155/j.0254-1793.2024.02.03
    目的:本文通过建立茯苓皮的双波长切换HPLC特征图谱方法,同时建立茯苓皮中11个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旨在为茯苓皮全面的质量评价提供定性和定量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5 HC-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含3%四氢呋喃)(A)和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5 ℃,进样体积20 μL,检测波长210、243 nm。结果:所建立的特征图谱能有效的识别18个共有峰,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48 h)试验的RSD均﹤3.7%(n=6);11个待测化学成分能够达到良好分离,在考察质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9 6),平均回收率95.4%~105.5%,RSD 1.0%~3.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48 h)试验的RSD均≤3.0%(n=6);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产地的茯苓皮药材的相似度很高;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1个三萜类成分中茯苓酸A在所有批次茯苓皮中占比最高,另外茯苓酸A、松苓新酸、茯苓酸B、去氢齿孔酸、栓菌酸5个成分的含量波动相对较大,其他成分波动较平缓;不同产地茯苓皮样品无明显地域上的差异。结论:建立了茯苓皮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茯苓皮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